站内检索

转型升级应敢于“无中生有”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形势及“十四五”展望
作者:黄汉权 发表时间:2020年01月09日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全球新一轮产业分工和贸易格局加快重塑。而我国工业化也逐步告别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正在走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发展阶段。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科技、人才、信息、数据等现代要素的贡献率上升。

 

  在种趋势下,如何把握产业转型的方向?尤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各产业均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那么,我国众多创新创业者应如何找准方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近日“2019年青年创新创业联盟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中国科协相关部门及相关单位和该联盟单位成员代表、创新创业者代表等50余人参加会议,探索适合青年创新创业发展的新模式。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做主题报告,对我国当前产业形势进行阐述,并就“十四五”产业前景予以展望。

 

  外患内困叠加,短期下行压力大

  今年以来,受内外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造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受此影响,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投资等指标增幅出现明显放缓,进而引发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等问题。

  受影响严重的行业包括汽车、家电、智能手机及相关的电子、化工等行业,产品销售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

  什么原因造成产业发展困难?

  首先,成本高企导致企业信心不足。

  与美国相比,除人工成本外,我国制造企业面对的土地、资金、能源、物流、社保、宏观税负等成本都偏高,加上我国还存在一些隐性的制度性成本,综合而言,我国制造业成本比较优势在减弱。而在人工成本方面,从2012年开始,我国16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300万左右,导致招工难、用工贵问题凸显,人工成本持续快速上升。

  其次,供需结构失衡。

  我国去年人均GDP为9700美元,处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十四五”进入高收入国家是大概率事件,故而,居民的消费需求逐步向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化升级,但是国内的供给没有及时跟上,产能扎堆挤在中低端产品,高端供给远远不足,导致升级的消费需求大量外流,国民动辄几千元、上万元的境外扫货,“海淘”等现象非常普遍。

  再次,转型升级面临技术、人才、资金瓶颈。

  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根本改变。汽车产业“缺心少魂”;80%高端数控机床和90%数控系统均依靠进口;发展人工智能必不可少的传感器进口占比80%,传感器芯片进口占比达90%;32%关键材料空白,52%依赖进口……追本溯源,仍是我国基础科研较弱、原始创新不足的问题,进而折射出高精尖人才的匮乏。在资金方面,虽然社会资本充裕,但流到实体经济却严重不足,资本“脱实向虚”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环保压力较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们必须坚定践行的理念,但是目前在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环保部门层层加码,到了企业层面有可能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范围。

  同时,“前有拦截后有追兵”的外部环境近两年愈发凸显。从贸易摩擦到科技围堵,美国对我国的打压毫不掩饰;而印度及越南等东盟国家,正在复制中国过去的模式,企图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新旧动能转换,中长期前景看好

  尽管短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那么,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有5个有利因素。

  改革红利,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开放红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自贸区扩容提质和自贸港建设开局起步,很多行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人才红利,我国拥有1.7亿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每年有800万大学生毕业;区域展红利,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战略,将为我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新引擎;城镇化红利,我们目前城镇化水平只有60%,到2030年将提高到70%左右,意味着有2亿人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依靠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增长转型。要实现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我国已经具备五项支撑基础。

  工业基础雄厚。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首次超过美国,打破了美国独霸“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120年的历史。目前,我国制造业已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第一大国。拥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联合国工业名录中的39大类、191中类、525小类工业领域在我国都有)和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是我国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中国创新指数在全球排名逐年提高,从2017年的22位、2018年的17位跃升至2019年的第14位;本国人专利申请量、实用新型申请量比等7项指标居全球首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3年超过万亿元……这些收获,与近年来我国对创新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密不可分,不仅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而且实实在在拿出真金白银强力推动,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1.9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2.19%,达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国内市场规模庞大。背靠着14亿人口的大市场,201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38万亿元,近年来一直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率。按此趋势,今后一到两年内我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商品消费市场。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从政府到企业和公众,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只有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此外,我们也看到,近年来,我国围绕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制度框架基本搭建。目前,我国在高铁、核电、通信设备、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等领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业的探索已经取得积极成效。

  因而,从中长期角度来说,我们要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期和产业转型升级处于爬沟过坎的攻坚期,只要经济发展质量有提升,速度降一点儿不必担心。

  把握趋势变化,做好自己的事情

  当前,我国工业化逐步告别劳动密集型和重化工业发展阶段,正在走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发展阶段。土地、劳动力、资源、能源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科技、人才、信息、数据等现代要素的贡献率上升。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把握产业转型的方向和路径?我认为,在方向上,要抓住五个“化”,即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绿色化。在路径上,一要敢于异想天开、无中生有,培育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二要改造提升激活传统优势产业,使老树长新芽、新芽发新枝;第三,重塑工匠精神,打造一批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第四,跨界融合,扩宽融合发展新空间。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在“十四五”时期,应通过破除体制壁垒和政策障碍,大力减税清费降成本和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创新力的企业;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能力,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同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要让让中小企业用得起、用得好先进成熟技术;要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其中包括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业引领者、具有STEM背景的创新型人才、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工艺的工匠等等。

  同时,还要在对标发达国家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的基础上,加强标准、诚信等软环境建设,培育精益求精的工业文明。

  只有我们做到不忘初心,保持定力,认清当前面临的“形”,把握好“势”,做好战略、做实战术,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作者系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楠整理)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