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延伸阅读:对螺旋藻产业发展的思考
作者: 发表时间:2016年10月11日

  螺旋藻在国内开发将近30年,还有什么深度开发价值?全球藻粉产量从1987年的不足500吨起步到2000年的7000吨,产量徘徊在每年8000吨上下。国产藻粉每年约6000~7000吨,80%用于出口,主要用于水产养殖。食用产品主要是片剂、胶囊和少量筒装干粉。国内螺旋藻企业从1998年高峰期的150多家,萎缩到现在不到30家,现存的多数企业只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螺旋藻是联合国推荐的21世纪最好的食品资源,开发了30年为什么进展甚微?说明开发力度远远不够。

  粮食需求和品质保证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研发的永恒主题。我国人口2030年将达到近19亿、按现有粮食生产技术和耕地面积计算,粮食单产水平致少要提高50%以上才能满足需要,这是短期内任何生物技术无法解决的难题。研究表明:只需要养殖500万公顷的螺旋藻,即占世界粮食生产面积的0.2%。就可以满足世界70亿人口的食物需求。这是一条通往人类最终解决食物营养供给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产一吨螺旋藻藻粉需要消耗1.85吨二氧化碳、放出1.34吨氧气.生产过程中可实现节水、节能、不使用农药,可以实现少人工的自动化生产,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环保产业。同样,螺旋藻在解决我国饲料优质蛋白供给短缺的难题中也有积极的作用。我国年产2800万吨鸡蛋,需要消耗饲料6400万吨左右、必须添加优质蛋白128万吨,主要依靠进囗鱼粉解决。研究发现只需要在饲料中添加10%~20%的鲜藻,鸡蛋的色泽味道就会得到非常显著的改变,营养成份会得到优化,鸡肉的色泽风味也会变得更好,对提高我国禽类产品的品质和商品价值可能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目前,阻碍螺旋藻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仍是它的生产成本。利用我国内蒙古荒漠、阳光、能源、碱湖等天然优势生产的食用螺旋藻粉,成本能控制到2万元以下(其中干燥、人工成本各占三分之一),如果开展技术攻关、将能源干燥改成阳光自然风干、加大自动化生产规模、减少人工费用、有望和鱼粉一争高下。仅此一项,目前的产能规模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螺旋藻生产的快速性(适合光温下培养七天即可收获)也使它在国家一旦遭遇到大的自然灾害时能起到应急救灾作用。

  螺旋藻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没有吸引人的色、香、味。加工后的藻粉会产生藻腥味,这也是造成产品应用推广难的原因之一。螺旋藻中还有许多生物活性物质有待发现,应用领域有待拓展。国内的螺旋藻企业要把新的产品开发作为重点,摒弃单靠出口藻粉的微利经营模式,打造适合国内市场消费的中高端对路产品。另外,还必须对现有的开放式大池生产工艺设施进行改造,尤其要解决大量养殖废水的排放和循环利用问题,否则企业的生存都可能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在重要的生物能源——微藻油的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十三五”计划中也含有微藻油的内容。展望微藻油的应用前景,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成本,50年内基本无实际生产应用的可能。而利用微藻进行大规模的蛋白质生产却已基本成熟、可以推广应用的生物技术。如果说藻变油是水中捞月,那么藻变奶就是下山摘桃。建议国家科技管理部门适当调整项目的研发方向,弃远求近,大力支持微藻蛋白攻关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促进微藻农业产业的发展,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政策倾斜用在刀刃上。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