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新常态下国内高端学术平台的产业化选择
作者:董宏伟 发表时间:2018年04月03日

  学术平台竞争的核心是建设具有世界吸引力的学术平台,为了吸引更多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在中国从事科学研究,在中国的学术平台上发表世界顶尖的科研成果,让中国成为世界顶尖人才的汇聚平台,体现国家实力,所以当前在着力搭建国内高端学术平台,以及将其平台产业化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需要。

  学术平台产业化的政策解读

  在学术平台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政策性因素的引导必不可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重点强调了新发展理念中“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性,换而言之也就是以前常说的发展生产力。追踪政策的历史性进程,从1992年的十四大正式提出解放生产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创新;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五大报告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是改革开放取得的突破;十六大则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列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十七大报告强调从制度上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还专门提到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些政策性的指示都是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表述,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突破,而且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其核心要旨是只有尊重市场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但在近二十年中国内的资源配置一直都存在些许错配问题,这也是国家持续重视资源配置问题的所在。目前屡屡被提出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错配问题。而在学术平台产业化中也存在着很多资源错配的问题,致使其发展受限。

  学术平台产业化的必要性

  我国学术平台发展尚未跟上科研水准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群众对温饱、衣食、物品、安全、健康的基本需求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证,从物质需求型社会逐步过渡到知识文化型社会是未来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第二大科学研究和发现的贡献者。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白春礼院长在“悟空”的科研成果发布会上发表演说:在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科学理论和发现。而中国科学家已经从这些重大科学发现和理论最初的学习者、继承者、围观者,到现在逐渐走到了舞台中央。很显然,国内的科学发展已经走在世界前沿。但相对的是,学术平台的发展却没有跟上我国科研发展的水准,没有跟上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

  目前急需建设和提高高端学术平台的发展,建立具有国际一流影响和架构的数字化/信息化学术平台来配置我国的科研发展速度。在国际范围的主流各大学术平台中,从最早的ISI Web of Knowledge、Thomson Reuters,到现在的Clarivate Analytics,以及WoS、JCR、ESI、Scopus、Researchgate,以及NatureIndex等,将这些平台各个指标对比发现,在学术圈中属于中国自主搭建的学术检索评价数字化平台的影响力还非常有限。从现实的客观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具有国际影响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信息化学术平台具有很高的需求度。从学术平台重要性的角度看需要一个国家品牌,但究竟如何去实现,值得每个人深入思考。

  在之前的传统思维上认为学术资源配置和评估评价技术平台要由政府(或者公益事业单位/高校)来做,实际上不仅限于此。政府、事业单位、高校等固然有基础的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他机构也会有一定的优势存在,例如美国就成功建立了若干优质的私立世界学术平台。对于我国来说,可以集合多方资源,将中国高校的研究机构建设成对于世界主要国家优秀学者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世界性学术平台。但要想拥有成规模的世界顶尖水平的学术成果,需要各个方向的人才共同努力,而完全依靠一方人才有时难以为继。

  国内学术平台存在的问题

  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政府机构大多通过研发项目的形式去推动一些工作。在项目的结尾部分,鉴定或验收往往通过会议、报告等做结题收尾。然而之后的长期维护方面,包括数据更新、服务咨询、使用效果存在问题,在维护成本、人员队伍、硬件和技术升级等更是较难继续。政府驱动的类似数据平台项目多由部门、行业、或者具体机构完成,在设计上具有局限和片面属性。以政府项目推动平台建设的模式,持续性也很难实现。

  国际学术平台的市场化运作经验

  现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端学术平台都是有资本市场在运作,例如Clarivate Analytics、ESI、Scopus、Researchgate,Nature Index等。这不仅可以解决政府项目推动模式的一些弊端,更是维护了持续性。从长远来看,资本市场驱动的学术资源品牌要想长久树立,它必须始终保持其品质,而保持品质的前提是要有公正性。无论是从国际、国内的范围来看,还是从笔者的专业角度以及从业体会来讲,学术平台产业化的资本驱动运作模式是一项具有优势的运作模式,前提是需要遵守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从新常态下的国家政策制度和国际行业经验这两个角度看,资本、硬件环境,以及技术实力雄厚的商业公司介入数字化/信息化学术平台非常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市场在学术共享、学术价值导向、学术评估评价、学术与产业关联的情报分析利用、学术相关的增值服务等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当然,除了依托资本市场,其它的多样性资金来源也同样重要,主要途径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学术平台自身提供的基础服务、市场咨询服务、行业学会/协会或者公益组织基金、项目合作形式(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

  国内高端学术平台的发展模式选择

  未来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发展模式设想

  国内高端学术平台的发展模式适合走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化的道路。对于未来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发展模式的设想有三个方向:1、集群式Merge或创办学术期刊,从而快速拥有自己的学术资源和元数据;2、模仿Web of Science的路线经验,创建期刊引证报告,在此基础上搭建成标准化的文摘数据库及相关分类衍生产品;3、在充分掌握国际上主流学术平台框架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估评价基础数据积累和格式规范标准。以优质的国内外期刊方阵确立自己的期刊方阵标准,并进行周期性动态调整等措施提高元数据品质,做到优中选优。以高品质的元数据集达成战略数据共享协议来集成不同的增值服务产品,并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平台,通过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作团队,引领研究评估评价技术分析方法创新,深度分析国民经济需求热点,由需要热点挖掘发现潜在的科学问题,最终将平台推向国际舞台。

  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建设的推进方向

  针对面向世界的学术平台建设,从操作方面着眼,可从下面两个方向推进:1、充分利用国家各类基金项目,如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种财务资源,单独设定为搭建世界级高端学术平台划定经费比例,提高资金投入。2、设定平台搭建的各项指标,减少低质量的学术成果产出,提高质量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产出比例。在对世界级高端学术平台的建设和评价上,也需要从规模、质量、团队关系、成果、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中国的国际学术竞争力,特别是学术平台竞争力。以平台和产品支撑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决策,推动走到世界舞台中央的科学发现才是终极愿景。

  学术平台建设的市场化发展原则

  为推动国内未来高端学术术平台的产业发展,也需要遵从具体的市场化发展原则,包括坚持专业品质、优中选优、从简至繁的基本规划和建设原则。需要具备独创的优质元数据、学科分类体系、格式规范标准、基础数据中心、技术研发体系、国际化视野工作团队等,并通过上述资源研发相关增值服务的衍生产品来扩大规模。通常对于学术范畴的数字化信息平台而言,在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条件下元数据的质量、来源和分类决定着学术服务平台最终的品质。从数据架构角度来看,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应考虑这三个层面的逐级建设:1、学术平台网站、基础数据中心和稳定的数据来源;2、定期的研究报告、统计分析数据、论文和论著等;3、专业咨询增值服务和学科规划战略发展报告。重点是对于重要的正式发布的公报和统计分析数据,需要坚持信息情报分析和同行评审评议的双轨道机制运行。简而言之,就是在信息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智力投入和智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国内高端学术平台建设的时效性

  信息和数据分析的框架结构设计上需要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一篇科研论文的产生耗时较长,从最初的产生论文想法,到实验部分的设计、过程、数据处理,直至论文撰写、投稿、修改,完成最终论文的发表,这一系列的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所以即使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也仅能是代表过去提出的理论或实验过程。所以在搭建国内高端学术平台中的数据摄取阶段,为了获得最新的学术进展信息,在科研论文的基础上还需要其他的及时的数据来源,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学术团体、及行业学会/协会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战略规划、白皮书、年度总结、发展路线图、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等等。对于政府和专业/行业组织举办的国际/国内会议、交流会、研讨会、学科论坛、学术报告等也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做到及时、准确、高效、专业地建设国内高端学术平台。

  作者单位: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