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的2006年,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友好协商,决定在深圳市共同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这是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经过近30年的发展、各项事业均取得较好发展的阶段,也是三个共建方在深圳建立的首个国立科研机构。直到10年后的2016年,深圳才有了第二个国立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深圳先进院作为深圳首个、也是10年期间唯一的国立科研机构,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2年前,时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年仅43岁的樊建平受命出任深圳先进院筹备组组长,和筹备组副组长白建原及另外3位筹备组成员从北京南下深圳,怀揣着从中科院借来的十万元现金,开启了深圳先进院的“创业”历程。
12年后的今天,深圳先进院已形成下设8个研究所,拥有1300余名员工(其中海归科研人员超过500名)、1100余名研究生的规模,年科研经费规模突破10亿元;累计发表论文7000余篇,累计培养研究生7000余人,累计申请专利6000余件。2017年,深圳先进院在专利申请量、授权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上均排在了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的最前列。
此外,深圳先进院还通过自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以及建设的育成中心、中科创客学院等平台,累计孵化企业超过700家、其中估值过亿元的企业有28家。2018年,深圳先进院获批牵头建设深圳市的两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三个基础科学研究院,未来5年内将获得近56亿元的深圳市专项经费支持;同时,经中国科学院和深圳市政府协商决定,即将依托深圳先进院建设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
作为一个新建国立研究机构,深圳先进院在短短12年取得如此成绩,并且成为全国各级政府、科研院所、高科技园区、高科技企业及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高度关注并学习取经的新型研发机构典型,为何能够成功实践并形成“先进院模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笔者在2017年初加入深圳先进院,加入到深圳先进院第二个十年的创业大军中。通过接近两年的亲身实践及所思所想,我对深圳先进院的成功探索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也想借此次专刊的机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感受与认知,以期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大支持,着力实现国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的继续探索与提升。
深圳的创新基因
成就了深圳先进院的高速发展
深圳的创新基因成就了深圳先进院的高速发展,这种环境资源难以替代,而且难以复制。
一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为深圳先进院体制机制的大胆探索提供了土壤与环境。深圳先进院的成长与其所在的“土壤环境”密不可分。深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改革创新的沃土,深圳先进院得以在这片热土上进行大胆地改革创新探索、进行体制机制的一系列创新,与深圳良好的创新氛围分不开。
二是深圳强大的企业创新能力,为深圳先进院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找到了用武之地。深圳拥有一批在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对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及高端人才的需求十分强劲;深圳还有数以万计的高新技术初创企业与成长型企业,他们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旺盛,使得深圳先进院作为工研院的定位有了很好的合作载体与实现可能。
三是深圳拥有极具优势的人才政策,这为深圳先进院引进海外团队、集聚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为支持人才团队启动的一系列计划,为深圳先进院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引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因此汇聚到深圳先进院,并在取得重要学术成果的同时,成长为深圳先进院所属研究所的管理骨干。在深圳市诸多的创新支持政策中,多项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为深圳先进院在短时间内集聚超过500余名海归科研人才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尤其是这些政策的人才计划中,所设置的住房补贴政策及其便利的可获得性,为大量海归落地深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保证了
深圳先进院机制体制探索的不断深化
中国科学院作为深圳先进院的上级主管部门,对深圳先进院的成长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让这个国立科研机构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沃土上大胆进行机制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一是在理事会制度建设上,中国科学院积极支持理事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的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制度的推进与落实,为深圳先进院的机制体制探索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允许深圳先进院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大胆的探索。深圳先进院自建院以来就实施全员岗位聘任制并实行末位淘汰,所有员工均实施协议工资密薪制,科研人员的薪酬标准参照深圳同类机构的标准制定。
三是在深圳先进院的机制体制探索面临争议及非议时,能够继续支持深圳先进院的探索实践。作为国立科研机构,深圳先进院需要按照国家关于事业单位管理的若干要求去运行与管理,但是在深圳先进院的机制体制探索与这些管理制度及要求没有根本性冲突的前提下,能够搁置争议,支持深圳先进院不断深化探索实践,中科院给予了深圳先进院充分的机制体制创新探索空间。
深港合作及“三个面向”
助推了深圳先进院学术格局的形成
经过12年的发展,深圳先进院的学科方向已经明确为信息技术(IT)与生物技术(BT)交叉融合的“IBT”学术格局,并使得深圳先进院在深圳的科研布局中成为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交叉融合的IBT技术核心力量,这为未来5年承担两个深圳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三个基础科学研究院的获批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一是在建院之初,依托共建方之一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院全职或兼职引入多位国际知名的香港教授,组建了集成技术研究所,成立了多个研究中心,为前期的科研队伍建设与科研方向的确定做出大量贡献;同时,香港教授也在海外引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荐才作用,目前由香港教授牵头组建的研究中心已达12个,近90名港校毕业生大部分已成长为深圳先进院的科研与管理骨干。
二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打破学科分隔,坚持学科交叉布局研究方向。深圳先进院是在中国科学院系统中不以学科方向命名的两个研究所之一,其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优势明显。围绕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低成本健康产业从无到有、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医疗影像产业从弱到强,都得益于学科交叉的布局。针对全球“芯片之争”“材料之争”等焦点,深圳先进院前瞻布局聚焦先进材料和电子封装材料的突破;针对国内外都非常重视的生命健康领域创新,深圳先进院重点布局生物医药、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方向,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系列世界前沿进展。
三是深圳先进院的学科方向形成与深圳市经济与产业发展布局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围绕深圳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重点,深圳先进院形成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创新平台。在此过程中,深圳市、区两级政府提供了大力度的科研经费支持,深圳先进院的研究成果也很好地促进了深圳相关产业的聚集与发展。
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
是“先进院模式”成功实践的重要保障
一个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往往会涉及到研发机构类型、由谁来主办、谁牵头组建、谁出钱来建、人才从哪里来、不合格的人如何流动出去、何种运行机制、如何评价等核心问题。但在这些所有的问题中,笔者认为“谁牵头组建、人才从哪里来”等与“人”有关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从“人”的视角来看,深圳先进院的成功探索有以下几个重要经验。
一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核心。深圳先进院成功探索的背后,是有一个勇于改革、敢于担当、不畏艰难、互补协作、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樊建平作为这个新型研发机构的创始人和班子带头人,在把握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布局、探索国立科研机构机制改革方面,敢于承担责任、接受非议、大胆创新,也是深圳先进院得以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一流的人才队伍是根本。在组织运营中,深圳先进院坚持“人才一流、科研一流、管理一流”,定义了先队伍、后经费、配管理的重要性优先级,确立了“人才”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且在人才引进、流动、薪酬、考评制度上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活人才的创新思维与活力,凝聚和培养了一支以海归为主体的年轻科研队伍,近年来在多个领域不断爆发出一流的前沿科技成果。
三是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出成果、出人才的氛围。深圳先进院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亮点在于一些耳熟能详的办院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梦想成就未来、应用创造价值”“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知行合一”“创新无极限”“服务在管理之前、管理在服务之中”“党员创先争优在岗位在常态”如此等等,不断激励着深圳先进院人勇攀科技高峰!
作者简介
杨建华,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任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曾经担任中科院办公厅秘书、团委书记,中科院科学时报社(现中国科学报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等职务。
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从事高级访问研究。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担任副主任(正局级)。在此期间,全面负责了中关村所有先行先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同时分管了规划编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际化发展、人才特区建设、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的工作。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