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在人体组织中如“硬汉”一般的存在,撑起人体的挺拔身姿,给脏器提供保护。但人的骨头虽有再生能力,自体修复却极为有限。
今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秦岭教授、赖毓霄副研究员、张鹏研究员、王新峦副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进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申请审查结果公示》。
该特别审批重点强调产品主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产品性能或者安全性与同类产品比较有根本性改进,技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成果是深圳市在骨科领域第2个通过CFDA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产品,也是深圳市第1个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硬组织骨修复产品。
产品是团队历经8年的潜心钻研成果。赖毓霄介绍,人的骨头再生能力有限,缺损过多的部位需要外力牵线搭桥,才能重新长在一起。3D打印骨修复材料可以针对不同受损部位,结合医学影像技术逆向设计出填补缺损的形状。她们使用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细胞相结合的材料,打印出人工骨修复填充物支架放入缺损部位,引导骨细胞的生长,实现个性化修复。
“我们发现金属镁是很好的促成骨材料,能有效刺激新骨形成,可以让细胞‘活’得更久。”她表示,在体内外研究中,含镁可降解高分子骨修复材料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通过3D打印技术可调控镁的浓度和分布,设计微观结构;设计宏观结构,让打印出的支架和受损部位的形状、尺寸相吻合;骨修复材料的降解速度也可调控。
目前,团队针对相关技术已于2014年取得发明专利授权。深圳先进院孵化的深圳中科精诚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已全面启动3D打印骨修复材料的CFDA产品注册流程,建立了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及质检标准、产品技术标准、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风险控制体系,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相应的千余平米标准万级GMP洁净车间及生产线已完成建造验收并投入使用。
赖毓霄现担任深圳先进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转化医学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团队在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新型3D打印骨修复多孔支架材料”获银奖,她也荣获“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目前,赖毓霄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10余项研究项目,在《生物材料》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专利13项,授权4项。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