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知网、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中国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联盟联合主办的“十四五”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召开。本次论坛以“共建产业创新生态共谋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重点围绕企业技术创新、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区域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和高效协同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在此次论坛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花蕾从创新生态与技术创新、数字经济与创新生态、创新生态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思考和政府工作建议。
创新生态与技术创新
什么是创新生态?王花蕾认为,按照主体的不同,既有企业创新生态,也有国家创新生态。企业创新生态是一个企业与其供应商、客户、投资机构、贸易协会、标准制定机构等相关方之间形成的动态结构系统,意味着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不断相互作用的,即企业与其所在的创新生态系统之间是共生演化的关系。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就其内涵而言,它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基本一致,只是站的角度不同,其是站在国家视角看待创新问题,那么涉及的主体自然更多,范围更大。
最早从国家视角看待创新生态问题的是美国。1994年美国政府在《科学与国家利益》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天的科学和技术事业更像一个生态系统,而非一条生产线。”2004年,美国政府又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报告中强调:“最好不要把创新视作一个线性和机械的过程,而是把创新视作一个生态系统。”
这两份报告都在强调生态系统,但第一个强调科学技术是生态系统,第二个强调创新是生态系统。科学技术和创新当然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科技一向都是创新的重要来源。
谈及技术创新过程,五代模型很好总结了不同时期学者们对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探索。最早是线性技术模型,这个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发明,一直到制造生产的线性过程。而市场拉动模型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技术和市场的耦合模型认为科学发现和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都会有作用。一直到后来第五代模型,它强调的是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模型,认为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有很多,科学研究、市场需求,包括生产制造等不同的因素,都会影响创新,都会对创新起到作用。
数字经济与创新生态
王花蕾表示,网络化、生态化的创新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技术应用到经济各领域之后就催生了数字经济,“我们也可以说数字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它必然是需要网络化的创新模式和生态化的创新系统与之适应”。
数字经济与创新之间的具体关系到底怎么样呢?世界银行的报告曾指出,数字经济能够实现更加包容、高效和创新的发展。包容是指通过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有利于创造就业,增加贸易。
“原来有好的产品不知道往哪儿卖,有好的技术不知道哪里需要,现在通过网络能够很方便地找到需求方。数字技术还能够给各个要素有效赋能,从而提高个人、企业、政府的工作效率。”
另外,数字技术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甚至降低为零,也能很方便地扩大经济规模、生产规模。王花蕾说:“在互联网领域我们经常会说一个词叫做赢者通吃,也就是说它可以无限制地扩大规模,而不会担心出现规模经济递减这样的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出现新的商业模式,有利于促进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生态化的创新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产业变革,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一个概念叫做“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用来描述由这些技术所推动的变革,和之前几次工业革命有所不同。
比如技术创新不再只局限于一个领域,而同时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创新也不仅仅存在于某个产品或者服务中,而是存在于整个系统中,是整个系统的创新。这次技术变革是系统化的,那么自然也就要求使用这些技术的每个企业、产业和国家,都要建立相应的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的表现形式
王花蕾介绍,美国政府的报告曾将创新生态比喻为一架精密的机器,“任何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机器都无法有效运转,只有各个部件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推动机器有效运转”。
例如由无数个创新网络组成的一个创新生态,其实就是包含无数个相互嵌套的网络,每个部件、每个要素都要把自己有效地嵌入到这个网络中,才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这个网络包括很多参与者,既有各级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也包括研究人员、劳动者、企业家、投资者等不同的群体,参与者非常广泛。
“靠什么能够使其凝聚在一块,并且有序地运转?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数据。这些不同网络交互的都是数据,也是在数据的驱动下,各方才能够顺畅运行,有效合作,因此人们经常会说数据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王花蕾说。
多方构建创新生态
“创新生态是包含很多网络、很多平台,它们之间其实是有一些共性的,比如说在技术上,往往都会强调要开源、模块化、具有互操作性。”王花蕾说,以手机为例,它的操作系统等软件往往都是开源的,比如最常用的安卓,而这些电子产品硬件往往都是模块化的,因此前几年山寨手机才能够那么快地发展起来。商品、产品领域是这样,对政府而言,提供的服务也一样,例如数字政府底层技术的建设,也都普遍强调要用开源代码,要用模块化的设计,要提高互操作性,并且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很多互操作性的标准。
有了一些底层技术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去推动数据的开放共享,创新生态才能够很好地建起来。平台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网络,也就成为数字经济条件下产业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可能一个产业生态里会有许多平台和网络,为了争取以自己为核心的平台,许多企业会展开激烈的竞争。
以前一流的企业要努力做标准,如今一流企业要努力建平台,这是技术层面。从组织层面上看,创新生态的构建往往会体现为网络计划、伙伴关系等形式,甚至一些国际协定也直接以伙伴关系命名,目的是希望将更广泛的参与者组织起来,调动起来。
正因为这样,多方参与进来,创新生态的治理强调要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很少会出现传统的以某一方为主,从上而下的管理方式。
政府可这样促进创新生态
王花蕾指出,首先应做好相应的规划。比如欧盟为了促进产业数字化,这几年就发布了大量的战略政策,比如2016年出台了工业数字化战略,2020年又有新工业战略、工业5.0,还有《塑造数字化未来》这样的报告。
第二,政府需要建立起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非数字化配套机制。非数字化配套机制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要发展数字经济,不是一开始就能用数字技术实现,需要有一整套的配套机制,这些机制可能不是体现为数字化的方式,但却是更好地发展数字经济必不可少的。比如政府需要加强监管,营造富有活力的商业环境,允许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展开竞争,进行创新。
王花蕾说:“目前很多国家都在推动反垄断,这其实就是加强监管、营造良好商业环境,为创新提供有利条件的一个表现。”
第三,需要加强数字基础,更好地助力数字转型。比如政府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的部署,需要投资数字技术的研发,加强数字技术标准的制定,还有数字规则的一些制定,引导数字技术健康发展。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很热,但为了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良好地发展,它也需要有一些规则,许多国家这两年都在制定人工智能伦理规则。另外,还需要正确地引导企业和其他一些相关机构开展数字化转型。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