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双碳”目标,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角色,敏锐地抓住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对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G市A银行及B银行绿色金融产品的内容,而后分析其在“双碳”目标下可能面临的新挑战,最后提出了高质量发展G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若干发展策略。
关键词:双碳;绿色金融产品;挑战;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九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在这一顶层框架设计的引领下,绿色金融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发突显。2016年8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七部委出台《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2018年人民银行发布《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宏观审慎考核。随着绿色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推进,以及面对“双碳”目标,银行作为我国金融行业的重要角色,敏锐地抓住生态文明和绿色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对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各大银行纷纷在绿色金融领域展开探索与实践,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
就G市而言,在其所在省某区成功申报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及其某县成为全省绿色金融改革唯一试点县的引导和推动下,截至2022年12月31日,G市绿色贷款余额435.23亿元,比年初增加122.66亿元,同比增速39.22%。那么目前G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有哪些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又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应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地发展G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以上将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G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介绍
2.1 绿色金融的概念
国内外机构和学者纷纷对绿色金融的概念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绿色金融是在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小化浪费及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金融手段[1]。其本质在于通过多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和个性化,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从而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Labatt,2002)[2]。Hohne 等(2012)指出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投资流入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倡议、环保产品和鼓励发展可持续经济的政策,通过针对气候变化的金融投资活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气候变化对作物和人类产生的危害[3]。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认为绿色金融是指能产生环境效益从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包括能够减少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体现其协同效应等的投融资活动[4]。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意见》中定义绿色金融为支持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项目投融资和风险管理提供的金融服务[5]。从以上表述中不难发现,有关绿色金融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绿色金融手段说,如OECD、《意见》中的界定;另一种是绿色金融战略说,如Labatt、Hohne、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界定。本文所采用的是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意见》中对绿色金融的定义。
2.2 A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介绍
A银行在2017年成立了绿色金融事业部,并将“绿色金融”作为其战略发展的核心。2018年该行更是把“绿色金融银行”的市场定位纳入了企业文化,以此来激励所有员工拥抱先进的绿色金融思想。该行的绿色金融服务涵盖了两大类产品:绿色信贷和绿色票融。
(1)绿色信贷。A银行在2019年9月发布“绿色家园贷”、“洁养贷”,以上两款是该银行较为成熟的绿色信贷产品。截至2022年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28.74亿元,较年初新增6.41亿元,增幅28.71%;同比增长10.16亿元,增幅54.68%。
“绿色家园贷”是A银行在政府与环卫项目运营公司签订合同后,以该项目下的应收账款为主要还款来源,为环卫项目运营公司提供用于满足项目合同下设备购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服务等资金需求的授信。它适用的贷款种类包括项目资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及贴现。
“洁养贷”是为解决借款人用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要而发放的中长期贷款。其贷款对象是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批准依法成立,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及个体工商户(不包括自然人),包括畜禽养殖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第三方服务配套企业。
(2)绿色票融。绿色票融是A银行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绿色票据进行认定,并接受客户申请办理绿色票据承兑和贴现等业务。同时对于符合绿色票据认定标准业务提供了以下支持政策:第一,在业务审批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确保业务效率 ;第二,承兑申请手续费予以免除;第三,贴现申请利率参照同等条件票据业务行内指导价格给予不低于30bps的优惠。截至2022年5月末,A银行绿色票据累计承兑发生额19.07亿元,绿色票据累计贴现发生额25.83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为15.1亿元。
2.3 B银行绿色金融产品介绍
B银行将绿色金融发展提升至战略高度,成立了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推动绿色经济转型。该行的绿色金融产品主要以绿色信贷和绿色金融债券为主。
(1)绿色信贷。B银行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推出了“绿业贷”,重点支持绿色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消耗、低污染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清洁供暖、清洁能源、污染治理、扶贫等重点民生领域。2021年B银行“绿业贷”产品获评所在省“创新优秀项目”。截至2022年9月,B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150亿元,增幅40%。
(2)绿色债券。B银行分别于2020年4月21日、2020年11月26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两期绿色金融债券,规模总计30亿元。第一期债券发行规模15亿元,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年利率为3.00%,创所在省法人商业银行金融债券发行利率新低。第二期债券发行规模15亿元,为3年期固定利率债券,票面年利率为3.89%。截至2022年6月末,上述两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募集资金已投放结束,共投放绿色产业项目涉及13个三级类别。
三、“双碳”目标下G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面临的挑战
3.1 企业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渠道较单一
目前,G市银行获取企业环境评价信息的主要渠道来源于人民银行绿色项目清单和政府部门绿色项目库,获取渠道较单一。 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银行之间尚未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导致G市银行难以及时了解限期治理企业、污染关停企业及环境友好企业名单和企业环境评价信息等。加之与第三方机构(包括节能服务公司、污染治理第三方治理机构、环境评估机构等)的合作极为有限,制约了G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
3.2 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兴抵押物在市场上的金融属性受到制约
G市目前已开展了水权、排污权、林权、农地经营权等乡村绿色资产创新,但在认定、质押、流转、收储等方面仍不完善,致使乡村绿色资产的金融属性受到制约。同时企业碳排放配额尤其是涉及跨省的质押、流转均较为困难,也限制了相关信贷业务的开展。
3.3 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要复合型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具备银行业务知识,而且要具备环境保护、环境风险管理等专业知识。目前G市银行业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以行内组织的短期业务培训为主,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由于企业环保状况和产品市场情况动态变化,导致银行信贷人员在绿色信贷环境风险评估、贷款审批、绿色信贷贷后监管等环节都难以胜任,绿色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不高。
四、未来高质量发展G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的若干策略
4.1 建立多方的协调联动机制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银行等应共享企业的环保信息,降低搜集信息的成本;其次,政府应探索构建公益性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和数据平台,建立地方绿色企业名册和绿色项目界定标准,对已接受绿色信贷支持的企业信息进行公开,降低绿色项目的评估成本;最后,鼓励第三方机构搭建环保信息共享平台,在确保信息准确性的基础上定期公布企业环保信息,以增强银行推进绿色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
4.2 探索碳价格及其交易机制
充分利用G市丰富的资源实现碳汇交易,探索适合区域碳交易的市场模式,建设服务全国的区域性低碳经济交易平台。同时发挥碳交易在生态价值转换、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作用,助推绿色低碳经济高质量发展。
4.3 重视绿色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G市应积极与相关教育机构共同培育绿色金融专业人才,以窗口指导、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银行从事绿色金融领域人员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可持续投资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增强银行业的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
4.4 推进绿色普惠金融融合发展模式
推动绿色金融有序发展的顶层设计、披露机制、服务创新等,进一步增强其普惠性,面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三农群体等相对易受脆弱环境条件影响的群体,推动绿色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
作者简介 :
周雨彤 (2000-), 女 , 汉族 , 江西萍乡人 ,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 : 财务与金融 ;
赖妍 (1982-), 女 , 江西赣州人 , 副教授 , 博士 , 研究方向 : 财务与金融 ;
蔡静惠 (2002-), 女 , 汉族 , 广东河源人 ,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 : 财务与金融 ;
倪靖 (2002-), 女 , 汉族 , 浙江金华人 , 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 : 金融学 。
基金资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碳目标下赣州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策略研究—基于绿色金融产品的调查分析”( 项目编号: S202213434022)
参考文献
[1] Salazer J.Environmental Finance:Linking Two World[Z]. Presented at a Workshop on Financial Innovations for Biodiversity Bratislava,1998(1):2-18.
[2] Labatt S. Environmental finance: 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J]. Advances in Cryogenic Engineering,2002(8):405-409.
[3] 詹雅丽 . 九江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案例研究[D].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4] 葛晓伟 . 金融机构参与气候投融资业务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 西南金融 ,2021(06):85-96.
[5] 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课题组 , 田军华 , 赵天奕 . 京津冀绿色金融发展的逻辑与框架 [J]. 河北金融 ,2018,(05):31-34.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