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实践研究
作者:王晨辉 邓昌斌等 发表时间:2024年03月06日
 

摘要:20151月《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正式对外发布,而上海对于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方面的实践探索比国家层面的意见提早了18年,可谓敢为天下先。作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上海在共享平台搭建、制度办法建设、评估奖励实施、跨区域交流协作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历程系统梳理,总结经验优势,反思瓶颈不足,从机制、文化、技术、人才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必然会对其他省份以及全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供宝贵借鉴与参考,进而整体推动中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关键词: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上海实践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相关研究综述

以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具体研究内容为依据,近十年相关研究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分析对策类、研究述评类、平台建设类、绩效评估类。


分析对策类研究主要以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现状或问题为导向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于乐兵(2019)、梁鑫(2021)主要针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偿使用机制、提高效益管理方法、优化评价指标等措施推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和对外服务[1]-[2]。孟庆如(2013)、徐大海(2014)、陈树敏(2021)分别对江苏省、天津市、广东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情况分析总结,结合本省实际提出促进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对策建议[3]-[5]。肖李鹏(2016)分别对国外、国内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现状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国内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 建议借鉴国外共享平台建设运行经验,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强化平台社会服务功能,制定有效考评制度等[6]


关于研究述评类:学者陈雅楠(2018)重点分析美国、英国、日本、越南四国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管理与共享工作 , 总结国外经验与不足, 形成较为客观的研究综述[7]。严语薇(2019)主要从平台构建运行、科技资源共享、未来转型发展等角度对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综述[8]


平台建设类的相关研究既涉及国外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建设总结,又涉及国内地方政府、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王晋(2019)介绍了欧美部分发达国家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平台或协作网络的建设运行情况及共享机制,据此得出了内容发布、板块设置、合作机制、运营管理、共享机制等方面对于国内平台建设的启示[9]。赵健(2019)、马涛(2012)分别对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经验、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转型开展研究,提出推动地方共享平台发展的措施建议[10]-[11]。刘寰(2021)、李静(2021)立足地方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总结平台运营问题,提出促进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的策略建议[12]-[13]


绩效评估类研究论文数量相对多,论文发刊层次高,学术成果较为丰富。按照绩效评估对象不同,主要可分为区域绩效评估以及组织绩效评估两大类。一方面,王海峰(2014)构建了北京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与共享指标体系,并从利用水平和共享水平两方面开展评价[14]。郭鹰(2016)基于全国重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数据,建立了以装备水平、利用水平和共享水平三个一级指标为主体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得出浙江省九个市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绩效评价指数[15]。李鑫等(2019)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模型,构建云南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15家云南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开展了实证研究[16]。另一方面,吴洁演(2021)根据平衡记分卡和关键绩效指标,基于运行情况、服务管理情况、共享效果和评价四个维度,选取十八个指标作为仪器设备管理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考核指标[17];王刻铭(2021)基于模糊理论构建考核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实现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绩效的量化考核,并以湖南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为例进行实证分析[18]


综上可以得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相关研究中分析对策类及平台建设类倾向实践总结,社会应用性更强,为理论研究打下了实践基础,但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理论体系贡献有限。研究述评类及绩效评估类分别倾向理论梳理总结及理论模型构建,学术研究性更加突出,对于理论体系的丰富与拓展贡献更大;但受制于评估指标过多、数据收集困难及评估模型过于复杂,部分绩效评估类研究实际应用性会有所降低。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可归类于平台建设类,此平台是一个更广义的区域平台,是对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实践历程全方位梳理总结,包括:服务平台搭建、法规办法制定、评估奖励实施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对策建议。


二、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历程梳理

2.1 服务平台建设起步早、辐射广,集聚效应明显

上海市开放共享历程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7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建立了上海市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逐步推出科学仪器共享专业服务机构等措施。这些探索性举措都为后期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成立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20047月,经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市科委的组织下,按照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理念,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www.sgst.cn)正式运行,逐步探索形成了统筹、协同、高效的平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9]


建设区域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20]。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整合,提高资源共享范围和效率,为推动产业的升级和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提供科技资源条件支撑,最终有助于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8]。作为集成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将原来区域内的各种研发资源在一个总平台管理下,进行资源的统一调配和运行管理[21]2014年,该平台成立十周年之际,已集聚1103家加盟机构,可提供各类研发服务项目21万余项,门户网站注册用户49.5万,对外服务量累计达7933万次,用户量及服务量连续5年居全国同类平台首位[8]。同时,服务平台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截至20235月,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长三角服务一栏,已整合大型仪器44671台(套),大科学装置23个;入驻链接服务机构2377家,科研基地2671个。


2.2 制度建设走在前列,法规修订与时俱进

上海不仅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上走在前列,其法规制度建设亦是执“先手棋”。2007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以下简称《共享规定》), 这是国内第一部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地方性法规。《共享规定》实施十多年来,一直发挥着上海市、长三角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制度基石作用。政府依据《共享规定》开展工作,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完成信息报送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合计14423台(套),原值187.96亿元,相较2007年的1517台(套)和22亿元,分别增长了850%754%;通过购置评议机制避免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重复购置,核减相关部门预算9亿元。在2019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成立40周年的立法回顾中,《共享规定》被誉为上海市最有实效的倡导性法规[22]


2021年《共享规定》迎来了施行14年来的首次修订,结构上原《共享规定》共十八条,不分章节,修订后的《共享规定》扩展为七章二十九条。在内容上的一大改变是增加了奖惩措施,对使用财政与使用非财政的管理单位区别对待。一方面使用财政资金出资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无正当理由不报送相关信息导致无法进行评估的,市科技、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后续申请使用市财政资金购建仪器设施进行评议时,可以提出限制性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性地推动了财政资金使用单位报送科学仪器设施加入共享协作平台的进程,拓展了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广度、宽度,提升了财政资金形成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对于使用非财政资金的管理单位因势利导,提出对使用非财政资金出资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的管理单位,上浮一定奖励额度;通过倾斜性的物质激励切实鼓励非财政资金出资的仪器设施管理单位面向社会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充分调动各类组织单位开放共享科技资源的积极性,加快社会面上科技资源高效流通、整合。


修订后的《共享规定》内容上另一大改变就是致力于推动构建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协同机制:在购置建设评议、服务规则制定、服务信息互通、开放共享评价等方面加强协作,促进区域内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实现科技优势互补和资源高效利用,为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提供保障。这为京津冀、珠三角、粤港澳等其他城市群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科技要素交流协作、推动区域整体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操经验。


2.3 办法、细则落实《共享规定》,评估奖励工作持续推进

如果说《共享规定》是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这棵大树的制度根基,那评估奖励办法及对应的实施细则就是其衍生的繁茂枝干。这让开放共享工作有了强力的抓手,将《共享规定》落到细处,落在实处,公开公平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笔者对2007年上海市《共享规定》出台以来相关的公开政策文件整理汇总得到图1



1 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政策文件历程梳理


如图1所示,自2007年至2022年上海市累计出台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相关政策文件合计10部,正在施行有3部,分别是:《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 (2021修订 )》、《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评估与奖励办法》(沪府办规〔202220号)、《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评估与奖励办法实施细则》(沪科规〔202210号)。综上,上海市目前正在实施的是共享规定+评奖办法+实施细则的多层次制度组合。


《共享规定》搭起框架,划定范围,明确原则,定性规范。“评估与奖励办法”以评估为手段,明确评估原则、对象、内容、程序,是落实《共享规定》的重要举措,是发放服务奖励的主要依据;奖励发放是绩效评估的直接结果体现,奖励原则、对象、程序、分类与条件、金额多少、金额用途都有明确规定,有章可循。而“评估与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出台主要是对“评估与奖励办法”进行了解释和补充说明,通过公开具体实施过程、简化奖励计算公式、明确奖励资金组成、适当倾斜公益共享政策,以实现增加评估透明度和受理便捷性的目的。


有了充分合理的制度依据,接下来关键就看是否贯彻落实,以及落实是否到位。上海市2007年出台《共享规定》,2008年组织开展了2007年度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的遴选工作,并公布了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此后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评估与奖励工作年年组织开展,除了评出先进集体和个人,还公开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奖励清单,明确管理单位对应的奖励仪器套数和奖励金额,评估结果通过上海市科委网站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开监督。


一流的服务平台、完善的制度建设、严谨的评估考核使上海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果斐然。在2022年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上海共有27家单位参与了考核,参评单位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此次考核中有26家单位考核达标,有37%的单位获得优秀和良好,4家单位获得优秀。


三、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对策建议

3.1 引进市场机制深入参与,协调各类组织协同运营

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向社会最大程度开放共享既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也少不了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上海市通过制定法规办法、搭建服务平台、发放补助奖励等行政手段为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确立了方向,积累了经验,营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激发了组织创新活力,但其对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运用和调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上海市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推动和补助激励,缺乏市场机制的深入参与[23]。而像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政府拥有、高校和企业等各类组织协同运营的合作模式,构建了较为发达的科研合作与服务体系[9]。因此,上海可以探索在不改变仪器设施所有权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11],增加与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合作,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这既符合国家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的趋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更好发挥政府监管和调控职能;又能够部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同时加快科学仪器设施建设、运行效率。


3.2 创造公平开放共享环境,强化科技资源共享理念

在国家意见引导下、地方法规调动下,大部分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管理单位及部分非以财政资金为来源的管理单位加入了政府指定的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但仍有部分管理单位及人员参与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积极性不高,社会服务意识及社会服务责任感不强[24]。要打破部门及人员对于科学仪器设施封闭、分散的管理模式,改变仪器设施所有者开放共享参与度不高的现状,应以保障知识产权为前提,完善共享收益分配机制,创造公平开放的共享环境,让科学仪器设施开放效果好、用户评价高的管理单位与个人切实从中受益;同时加大共享文化宣传推广,营造积极向上的共享文化氛围,强化科技资源共享理念。


3.3 优化管理技术手段,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 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可有效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25], 加快其管理模式与手段的创新 , 提升其管理效率与质量。而在硬件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也应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以及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实现人与物的充分融合与共同提升,为服务对象提供依附于科学仪器设施的技术咨询、检测认证、产品开发、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技术服务[26],提升共享服务附加值,最大程度发挥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四、结论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在上海考察调研时所言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显然上海在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进而助力地方科技创新方面占得了先机,赢得了优势。但先机和优势不会一成不变,上海在市场化合作运营、带动长三角协作共享、调动人员积极性、提升技术专业性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这既需要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更需要充分调动市场力量、民间智慧,从机制、文化、技术、人才等不同方面去加快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广度、深度,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科技资源利用效果,切实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 :

王晨辉(1991—),女,山东淄博,山东体育学院财务处,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产管理、绩效评价;

邓昌斌(1982—),男,山东乐陵,通信作者,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体育经济处,高级会计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于乐兵,尹洪峰,初士兴,等 . 高校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保障体系建设——以西部地区某省属重点高校为例[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5):290-293.

[2] 梁鑫 . 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指标优化分析与实践——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 [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2):59-62.

[3] 孟庆如,孙兴莲,徐琴平,等 . 江苏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3- 25,92+24-25.

[4] 徐大海,张田力,杨士伟,等 . 天津市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对策研究 [J]. 天津经济,20144):42-46.

[5] 陈树敏,方少亮,李莎,等 . 广东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现状及对策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2:266-269.

[6] 肖李鹏,汤光平 . 国内外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分析及对策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4):275-278.

[7] 陈雅楠,柳丹,雷敬炎,等 . 国外高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研究综述 [J]. 科技创业月刊,20189):152-154.

[8] 严语薇,董大勇 . 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进展与综述 [J]. 北方经贸,20199):31-34.

[9] 王晋,杨景涛,刘瑞,等 . 欧美等发达国家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仪器平台的建设与启示 [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9511):20-26.

[10] 赵健,姚旭,凌平,等 . 辽宁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经验 [J]. 中国科技信息,2019(20):95-95,97,14.

[11] 马涛,姜丽芬,陈家宽 . 新形势下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转型研究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3):24-27.

[12] 刘寰,李健,马向荣,等 . 地方本科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J]. 科技与创新,2021(4):155-156158.

[13] 李静 . 研究型高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运管问题与对策探究 [J]. 浙江化工,2021(11):9-1321.

[14] 王海峰,王晋,杨丽 . 首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与共享评价初探 [J]. 中国科技论坛,2014(9):11-15.

[15] 郭鹰,何世伟,吴晓玲 . 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绩效评估 [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263-266.

[16] 李鑫,邓艺,张潇月 . 云南省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9(2):15-21.

[17] 吴洁演 .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绩效评价研究 [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19):31-34.

[18] 王刻铭,刘浩源,刘仲华 . 基于模糊理论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探究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11):238-245.

[19] 周效门 . 以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上海科研公共服务水平 [J]. 科学发展,20129):46-49.

[20] 缪蓓蓓,谢富纪 . 区域公共服务平台R&D资源共享有效性分析 [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1):146-151,199.

[21] 王瑞敏,章文君,高洁 .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建和有效运行研究 [J]. 科研管理,2010(6):113-117.

[22] 王霁 . 小切口立法蕴含大格局 --《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 修订通过 [J]. 上海人大月刊,202112):24-25.

[23] 黄海华 . 科学仪器共享如何继续扩大朋友圈”[N/OL]. 新华网,2020- 08-17[2020-08-17].http://m.xinhuanet.com/sh/2020-08/17/ c_139295743.htm.

[24] 王启发,李庭古,郑智丹 .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J]. 甘肃科技,200925(23) 7—9+18.

[25] 维克托迈尔 - 舍恩伯格 , 肯尼斯库克耶 . 大数据时代 [M]. 盛杨燕 , 周涛 , 译.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26] 徐大海 . 基于系统视角的天津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优化对策研究 [J]. 产业创新研究,20171):39-48.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