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绿色农业的概念是基于怎样的背景提出的?我国在开展了绿色农业推广方面都取得哪些成效?
刘连馥:1989年,出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考虑,在制定国家“八五”规划时,立足于当时农垦事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我们分析了国内、国际食品业发展的趋势,在我国农业部门的一些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提出了“绿色食品”的概念,并作为一项工程由农业部组织实施。20多年来,“绿色食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
绿色食品作为农业产业的终端产品,就“食品安全”而言,仅从终端产品去管理是很难有效控制其安全性的。尽管我们对“绿色食品”的产地有各种监测,但毕竟是局部的。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监测出来的,“绿色食品”的管理必须向上游发展,必须从源头入手。“绿色食品”的管理必须由局部扩展开来,向完整的农业体系发展,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
2003年10月,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在河南省长垣县主持召开了“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我们首先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得到了与会代表和亚太经社理事会官员的广泛赞同。绿色农业概念的提出为亚太地区的农产品如何提高国际贸易地位设计出了一条正确可行的路线,使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由中国倡导的“绿色食品”体系上升到“绿色农业”事业。
所谓绿色农业,简单地说就是“三先进保三安全”,即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截止到2011年底,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活动取得初步成效。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已达到83个,总面积4800多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其中耕地面积1300多万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2010年示范区建设单位的粮食产量8300多万吨,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
本刊记者:绿色农业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一项崭新事业的开创需要开创者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我国在绿色农业的研究和示范中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刘连馥:绿色农业概念正式提出后,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单位共同开展研究。同时,根据绿色农业研究的区域性布局,结合各地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和协会的力量,与当地科研院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11个绿色农业研究中心。在整合多方面的科研资源,组建了绿色农业科研队伍之后,我们组织开展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完成了《绿色农业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报告,随后,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实施了“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项目”,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成果示范推广体系的建立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在绿色农业科研工作中,理所当然要突出绿色农业特色,但是在运行实践中,要真正做到突出绿色农业特色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首先是因为绿色农业事关改变农业发展方式,绿色农业科研首先要改革和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这种改革和调整需要有个转变的过程,尤其是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有个过程。其次是因为,绿色农业科研与传统的农业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从绿色农业的本质上加以区分,容易使两者的界限模糊。因此,在整个科研工作中,我们反复强调要突出绿色农业理念,并进行研讨和培训,伴随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绿色农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各有关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的科研方向逐步转变,绿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科研的界限越来越清晰起来,尤其是在“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项目中,绿色农业的本质特征融入其中又突显出来,从而形成了绿色农业的科研特色。
在各地成立绿色农业研究中心是我们整个绿色农业科研工作的创新和突出特色。我们这项工作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始终坚持科研与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尤其是有代表性的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结合。在“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项目”中,各项课题都紧紧围绕绿色农业示范区开展研究,把示范区的目标作为项目科研的目标,把示范区建设重点作为项目研究的重点,把示范区发展的科技制约因素作为项目科研的突破口,用项目科研去指导、促进或说明示范区的科技进步,为示范区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本刊记者: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类型,它在整个现代农业发展中所占的分量和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刘连馥:绿色农业的提出,是在总结了近20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对全球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今后农业发展的取向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
绿色农业理念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是一致的。“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在绿色农业理念里,除了“促进农产品安全”之外,还强调了要同时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因为,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没有这两个“安全”是不行的。随着绿色农业模式在中国的不断推广、发展及其成果的深入显现,人们将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化是历史的、动态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现代化,各个时期现代化的内容不同。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根据我国农业的基本特点,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人口与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矛盾始终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较为核心的问题。通过绿色农业的科研与示范工作,摸索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避免我国农业的发展重复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现状,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道路,为我国全面进入绿色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从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来看,现阶段世界农业正处于由生产生态协调型农业增长模式向生产生态经济协调型农业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绿色农业的发展,正是为了能够充分满足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和经济效益三者的要求。
本刊记者:在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绿色农业理念、带动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刘连馥: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联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农业项目办公室、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全国开展了创建绿色农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活动,目的是在实践中集成和发展支撑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提升和构建绿色农业理论体系,创建绿色农业模式,整体带动绿色农业的推广。在这些科研和示范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中国绿色农业联盟,旨在结合当地水、土、气条件,在中国不同地区推广不同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作物结构和品种结构。战略目标是:不仅要满足农产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更要保障农业生态与资源安全。在协调农业与其相关部门关系的前提下,发展农产品市场,搞好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以绿色农业为前提,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是通过延长农业的产业链,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以绿色农业模式引导科学种田,以现代化装备为基础,运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农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多层次利用生物有机质,做到废弃物资源化,物质循环再生。使农业在为人类生产出健康、安全的绿色农业产品的同时,还能安排更多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绿色农业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提倡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帮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绿色农业能够提高农业内动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并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另外,绿色农业注重对农民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帮助农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强农民就业能力。
本刊记者: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关注和担忧的焦点,绿色农业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安全食品,我们应该创造怎样的社会环境来确保这项事业可持续地发展?
刘连馥:绿色农业的精髓是:以绿为纲,和谐发展;目标是:美丽的农村,快乐的农业,幸福的农民。
中国绿色农业联盟的成立,就是为了推进绿色农业模式,把认可绿色农业理念的企业、协会、个人都团结起来,推广和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模式。标准体系建设是基础和前提,我们已经着手制定绿色农业模式的框架标准。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生活得健康美好,也有责任福泽后世。食品连接着我们今天的权利和明天的义务,因此,搞好食品安全对每一代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国际上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将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及发达国家中下层人民的食品安全起到切实的保障作用。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