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
作者:粱启章 发表时间:2014年07月04日

  绿色食品产业链

  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专门机构认定,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民以食为天”,有利于人们健康的绿色食品不仅成为人们的生活期望和追求目标,还成为一种饮食时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绿色食品具有深厚的市场消费基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开发潜力都十分巨大。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是按照“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增进消费者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之一,并已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绿色食品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确保我国食品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绿色食品业是一个龙头产业,产业链建设将重点围绕原料生产、加工创新、认证监管、冷链物流与现代服务等重大环节来布局,其中原料生产是基础、食品加工是龙头、自主创新是关键、认证监管是前提、冷链物流是保障、现代服务是灵魂。

  产业链建设中的高新技术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现代化绿色粮油基地建设,涉及到规模化经营、绿色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与智能化决策等现代农业重大环节,急切需要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与高端制造业支撑,例如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农机智能化装备、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服务与智能决策支持平台等,其中多级远程可视化管理平台已经成为现代种植业规模化经营管理的较高发展阶段,它集成了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各种方法,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产品)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其关键是要集成高新技术来挖掘可视力(农田背景、农作物长势、灾情蔓延趋势等),为实现定性、定量、定位的精细化管理决策提供了人机对话平台,从而可提高指挥决策水平和效率,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的目标。

  规模化特色林果与木本粮油基地建设,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粮油产量的重要途径。我国各地已经建设了一批特色林果、木本粮油基地,目前最大的机遇是可结合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林果与木本粮油种植规模。其中开展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与生物环境的深度调查研究,寻找更多的适宜种植特色林果与木本粮油区域,已经成为扩大种植规模的先决条件。需要采用卫星遥感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径,充分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与地面调查数据,尤其是森林二次调查信息,开展信息整合与综合分析,搞清特色林果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信息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从而可提供扩大特色林果、木本粮油种植规模的科学依据。同时,大力推行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管理技术,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也是确保高产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绿色菜蔬品种创新基地建设,发展食用菌在内的特色名优菜蔬品种,通常以“设施菜”示范区建设为指导核心,逐步向周边辐射,形成蔬菜的规模化特色种植区。各地实施的菜篮子工程是确保菜蔬安全的重大措施,关键在于抓好菜蔬品种创新研发与示范种植。在品种结构上,要突出营养性增加精细品种和地方名优品种、突出效益性增加外销品种,加快扩大设施蔬菜的播种面积,积极推广优新技术提升产品品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大力推广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和加工。因此,首先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做好菜蔬布局与品种结构优化工作,同时要大力推广世上最流行的组织培养技术与转基因技术形成品种创新技术体系。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在番茄、辣椒、马铃薯、生菜、人参和果品生产中广泛投产应用,并由于生产方法独特,要求人工无菌操作和近期温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培养和工厂化生产,因此其对食物资源的保质、保纯和反季节生产有着特殊作用,有望成为农产品工厂化生产的基本内容,预计在本世纪将形成大产业;转基因技术已经在一些蔬菜作物上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再生和转化系统,因而蔬菜作物的遗传转化进展较快,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到目前为止,已进行转基因并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蔬菜有番茄、马铃薯、胡萝卜、芹菜、菠菜、生菜、甘蓝、花菜、黄芽菜、油菜、黄瓜、西葫芦、豇豆、豌豆、茄子、辣椒、洋葱、石刁柏、芥菜等。所改良的农艺性状包括抗病、抗虫、抗除草剂、延熟保鲜及其它品质的改良等。

  绿色畜牧生态养殖基地建设,关系到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们膳食结构,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等战略价值。当前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障碍是绿色饲料原料不足、环境遭到污染、畜产品药物残留严重等一系列制约因素,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畜牧企业零排放或低排放问题,必须加快采用生态养殖技术体系:①走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②广辟饲料资源,加快开发与利用糠麸、饼粕等蛋白质饲料资源,包括在饲料中加入适当微生物除臭剂,重点抓好植物性蛋白饲料(主要指豆科牧草、豆类籽实和各种饼粕饲料)为主,动物性蛋白饲料(主要指鱼粉和畜禽加工废弃物的制品)为辅,氨基酸添加剂、非蛋白氮(主要指尿素)和单细胞蛋白等工业饲料的开发与利用;③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程,改造畜禽舍“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设施,建设与规模养殖场(户)相适应的堆粪池、沉淀池、厌氧发酵池、氧化池(塘)等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用于资源化利用所配套的灌溉管(渠)道、有机肥加工厂、消纳粪肥污水的牧草基地、沼气工程、农作物秸秆和牧草青贮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尽快完成对各类畜禽养殖场(户)的畜禽排泄物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达标排放;④动物防疫和畜禽产品安全建设,构筑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现代动物防疫体系,建成比较完备的重大动物疫情预警与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系统、动物检疫与监督管理系统、兽药质量检测与残留监控系统、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物资保障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系统等六大动物防疫应急反应系统。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追踪,建立和完善饲料安全生产监测体系,从生产源头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切实改善畜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状况。

  生态水产品基地建设,包括海淡水经济动植物及其加工品在内的水产品,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不能缺少的食品之一。需要全面分析和准确评估国内外的水产品市场,科学划分并有重点地发展特色水产品捕捞或养殖区域,建立健全我国的水产品市场体系,促进我国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渔民增收。优质水产品涉及到以下重大技术环节:①水产品生态养殖技术体系,重点建设养殖水环境质量调控体系、饲料生产质量控制体系以及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的严惩体系;②水产品加工技术体系。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比例仅占30%左右,其中淡水产品加工率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75%的世界水平。因此,必须加快水产品加工储运技术创新,包括水产品的加工、保鲜、保藏技术体系,以及冷链物流与现代服务业支撑。同时,还必须重视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体系与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包括建立养殖场的档案管理体系、水产品溯源管理以及IC卡制度。

  食品加工创新体系

  我国经商品化处理的蔬菜仅占30%,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90%以上;我国肉类工厂化屠宰率仅占上市成交量的25%左右,肉制品产量占肉类总产量只有11%,而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全部实现工厂化屠宰,肉制品占肉类产量的比重达到50%。在发达国家,食品原料加工率一般在70%以上,有的高达92%,美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已达到3.7:1,德国等达到5:1,而我国在2005年只有0.55:1,我国食品的深加工率非常低(刘兴信《依靠科技创新,提升食品工业现代化水平》食品科技创新论坛2006)。因此,必须大力推进食品加工业的现代化,加快建设形成基地粗加工、专业企业深加工、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物流中心、创新中心、管理中心的完整的加工研发物流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与装备创新。

  技术创新体系。当前,食品加工新技术包括超微粉碎技术、食品微囊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超高压技术、生物催化、非热加工和新型杀菌技术等(蒋丽陈惠音《绿色食品与最新技术》食品工业科技2000.3)。为此,要重点研究:①对食品组分影响研究,特别是超高压技术和脉冲电场技术对食品体系中典型组分、微生物及酶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阐述重要理化因子对这些典型食品组分及其所构建的食品体系特性影响的内在规律,研究非热加工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对于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制造过程中的微生物、酶、营养组分和风味的影响;②对营养素与功能因子的保持和增效研究,重点探讨生物催化修饰增效、微胶囊技术、新型缓释技术等各种新加工技术的特征以及对复杂食品体系中营养素和功能因子的影响,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③传统食品现代化、新资源新技术利用以及新型食品的制造技术,重点探讨植物资源的利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新型提取分离技术等。

  品牌创新体系。目前,绿色食品的品种与品牌太少,各地应当积极推进品牌品种创新工作。其重点是:①粮食制品,重点抓好稻谷、小麦、玉米和薯类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以生产高质量、方便化主食食品为主,重点发展专用面粉、营养强化面粉、专用米、营养强化米、方便米面制品、预配粉等;玉米加工除继续发展高质量的主食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外,进一步发展淀粉糖、聚乳酸、燃料酒精、专用变性淀粉、多元醇等深加工产品;②薯类制品,重点发展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薯条(片)和方便粉丝等特色产品;③食用油脂,稳步发展花生油等食用油外,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提高油料综合利用程度,开发利用油料蛋白等产品,同时推进传统豆制品工业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业的发展;④果蔬制品,重点发展浓缩果汁、天然果肉果汁、非还原果汁、复合汁、果汁饮料、果酒以及轻糖型和混合型罐头;⑤蔬菜制品,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菜、蔬菜罐头、切割菜、复合果蔬汁;加快果蔬皮渣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开发果蔬功能性产品;⑥肉制品,加大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熟肉制品,扩大低温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的生产,积极推进中式肉制品工业化生产,广泛开展畜禽血液、骨组织、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开发生产各种生物制品;⑦水产品,重点发展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食品、即食性熟食水产食品,加大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海洋功能食品的加工。发展海洋低值水产品加工、淡水鱼分割和切片加工及贝壳调味品、动物钙源食品等深加工制品。

  装备创新体系。其关键装备包括:①粮食加工装备,重点发展主食加工设备、副产品综合利用设备、深加工设备等;②油脂加工装备,重点发展大型制油设备、油脂精炼装备、专用油脂以及大豆蛋白分离和提取设备;③畜禽屠宰加工装备,重点开发牲畜真空采血、电刺激、畜禽热汽隧道式湿烫及连续自动去毛(羽)、多工位扒皮设备,胴体劈半和在线检测设备,高湿雾化冷却排酸设备,大型真空斩拌机、滚揉机和高速灌肠机等肉类深加工设备,实现我国畜禽屠宰加工装备的成套化、国产化;④水产加工装备,重点发展去鳞、剖腹、去内脏、分级设备,鱼糜、鱼浆加工设备,贝类净化设备和壳肉分离设备,水产品微冻保鲜设备,鱼虾无水保活运输设备,海洋药物及天然化合物提取设备;⑤乳制品加工装备,重点发展液体乳加工和无菌包装设备、干酪加工设备、乳清分离设备、超高温灭菌设备;⑥果蔬加工装备,重点开发果蔬预冷和配送设备、果蔬分级包装设备、净菜加工与储运设备、冷打浆设备、大型果汁浓缩设备、柑橘半果榨汁设备;⑦饮料制造装备,重点发展无菌冷罐装设备、大型饮料在线检测及自动剔除设备、全自动饮料混合设备等。

  食品质量认证监管体系

  质量认证监管是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与美誉度的重大措施之一,其前提是完善标准,核心是规范认证,关键是严格监管。目前,我国食品中毒事件以及产品出口打回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当使用化肥、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违禁或过量添加剂,致使农产品与食品药物残留及有害物质超标。因此,①必须遵守国家发布的152项绿色食品标准,认真执行食品检测检验制度;②创新或提高检测设备的精度与速度,包括样品前处理检测仪,病菌、病毒、毒素检测仪,成分分析检测仪,品质、营养成分检测仪,金属、非金属等异物检测仪,转基因检测仪,食品包装物检测仪,及其相关设备与技术等;③对绿色食品进行规范认证,确保产品原料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生产操作规程与质量、卫生标准;仓储物流过程必须符合食品保鲜标准;④严格监管,绿色食品业必须随着不断发展壮大而始终坚持“从严从紧、宁缺毋滥”,不降低质量标准,不降低准入门槛,不降低“含金量”。只有通过规范认证与严格监管,使绿色食品始终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精品品牌的代表,成为引领高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风向标”。同时还要引导和鼓励发展专业连锁经营、直销配送,积极探索和推进“农超对接”与“农工商一体化”,依靠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减少流通环节,提高食品保鲜水平,减少流通环节食品损耗,提升品牌价值,使绿色食品业逐步进入“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现代物流与信息服务体系

  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是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障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需要特别装置,需要注意运送过程、时间掌控、运输型态、物流成本所占成本比例较高的特殊物流形式。食品保鲜主要依靠采用冷链物流技术体系。冷链物流也是现代物流业中的一种,即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准确的、及时的、安全的、保质保量的、门到门的合理化服务模式和先进的服务流程。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尤其是全球电子商务物流更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的结合。先进国家物流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已经包括了仓储、分拨设施、维修服务、电子跟踪和其他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日益增加,物流服务商正在变为客户服务中心、加工和维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和金融中心,并根据顾客需要而增加新的服务。电子商务的全新物流模式是“物流代理”,即“物流渠道中的专业化物流中间人,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间内,为其他公司提供的所有或某些方面的物流业务服务”。对我国而言,首先要发展冷链装备与食品保鲜技术:①加快冷藏保温车辆(汽车、列车)研发与生产。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2.5%~2.8%,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全国铁路冷藏车辆只占2%,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中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欧、美、日等国则均达到80%~90%,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约50%;中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率约10%左右;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齐美电器新闻部《中国食品冷链发展状况》2009.01);②积极发展食品保鲜技术与材料,包括目前较为流行的CO2制塑料包装、纳米技术催化、氮气包装、复合气体包装、MAP包装等,以及电子技术保鲜法、烃类混合物保鲜法等等。

  物联网应用技术体系。与冷链物流密切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系统中,其射频技术(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可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尤其是冷鲜食品在仓储或物流过程中,一旦解冻即使再次冷冻、冷藏,都会改变食品的原有口感,甚至导致食物腐败。因此在冷冻食品供应链上,采用RFID技术的意义和作用很大。各地可积极参加到国家发展物联网装备与技术系统的规划中来,并根据自身条件组织物联网配件(RFID、传感器、条形码或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生产,以推进本地的物联网应用。

  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适应基地建设需要,必须针对基层农业单位或农户所关注的个性化、差异性、时效性信息服务和智能决策支持需求,首先要建设基于农业基本单元(自然田块、大棚、养殖场)的基础数据平台与农情灾情市情监测平台,同时要积极推进以下技术平台开发与应用:①农产品农资市场信息服务平台;②农情灾情速报服务平台;③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平台;④农业物联网(田联网、水联网、机联网等)应用平台;⑤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农业政策调控平台;⑥农业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优化、计划/规划决策支持平台。在推进食品加工、研发、认证、监管、物流过程中,应当积极建设多级网络管理,包括建设与应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流代理等,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决策支持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