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有机认证从严 市场重新洗牌
作者:胡寒 发表时间:2014年07月08日

  来自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消息显示: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已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也同步开通,所有已经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将重新审核认证,并逐一发放有机新标志,新旧规则的过渡期将持续到7月1日。

  这一被称为“国际最严格标准”的新规将给有机认证机构和有机产品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围绕这一话题,我们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董民博士、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肖兴基主任和山东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王君峰总经理。

  各种标准无法互认

  记者:国内某些认证机构存在只要交钱就给认证的现象;认证标准也不统一,有国标、国际联盟、GAP,海外市场也有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和日本标准等多种标准,并且相互间并未完全互认。

  董民:首先,我没有听说“交钱就给证”的事情。其次,目前认证机构肯定不会这么操作。毕竟一个认证机构要获得国家授予的认证资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区区几万块钱丢掉这项认证资格不划算。现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很细致、全面;认证机构的自律也逐渐加强,这种情况应该不会发生。国家对认证机构的要求很严,门槛也很高。数据显示,国内具有有机认证资格的机构从最多时36家减少到目前的23家。国家不会刻意从数量上硬性规定认证机构的数量,但是标准就在那里,达不到要求,不能保证认证质量,就会被淘汰。事实上,有机这一概念是舶来品,我国在制定有机产品认证标准之初就参考了IFOAM、欧盟、美国、日本等标准,就是为了便于国际互认。从技术角度来讲,各标准都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目前,我国和欧盟、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有机标准并未完全互认,即如果在欧盟或美国销售的有机产品必须通过他们的认证。同样,如果在我国销售国外的有机产品,也必须通过咱们国家的认证才行。这是国家之间出于技术壁垒等因素的考虑,与技术层面无关。

  肖兴基:我国的有机认证标准是基于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有机认证标准编制的,可以说,世界各国的有机认证标准,包括中国有机认证标准的基本原则是大体一致的,仅有部分差异。例如最近美国与欧盟达成了有机认证法规的等同协议。在达成此协议之前,双方法规标准的不同在于:美国允许抗生素可施用于苹果与梨,以避免侵入性细菌感染,而欧盟仅同意抗生素只能使用于被病菌感染的动物。最后双方都同意,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而最终达成等同协议。新发布的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基本上已经等同于欧盟的有机标准,特别在投入品使用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已与国际接轨。企业具体选择哪种认证标准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生产基地是申请良好农业规范(GAP)还是有机认证,取决于基地的基本条件、发展方向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考虑。根据我国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通过国外有机标准认证的产品,如果要在中国境内以有机产品名义进行销售,必须通过我国的GB/T19630《有机产品》的认证标准,并加施我国有机产品标志后才行。此外,跟据相关研究,认证认可工作具有正面的贡献,比如在提升产品质量方面。有机产品认证有利于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品牌、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因为有机认证企业必须符合有机认证的标准和规章要求。

  王君峰:我们企业是国内做蔬菜有机认证较早的一家。企业是由我父亲创办的,1994年就开始转型,主要做外贸。因此,欧标、美标、日标我们都做了认证,国标我们也做了一些。根据我的经验,有机蔬菜需要有一个六七年的摸索、磨合期,农民对于有机的认识有一个过程,经过几年的接触才能让农民信任你,相信有机这种生产环节也会收获很高。另外,不同地区的土地性质、气候和病虫害防治都需要时间去积累。对于致力于有机事业的企业来说,选择哪种标准进行有机认证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脚踏实地的做有机农业,如果只是想通过这种概念去资本市场捞一把则是另外一回事。有机认证是国际认可的标准,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种进行认证,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蔬菜都进行认证,这样吃苦不讨好。到今天,我们企业也只进行了20余种蔬菜的有机认证。

  认证成本显著增加

  记者:认监委颁布的新规对有机产品销售需使用销售证并建立“一品一码”追溯体系,规定对产品所有生产季(茬)均需现场检查和对所有认证产品都要进行产品检测。对企业来说,这将加大企业的成本和徒增不少劳力需求。

  肖兴基:有机认证的全过程都有审核把关的环节,从最初的受理环节、现场检查审核环节和认证决定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国家认监委今年初对2005年发布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和《有机产品标准》进行了修订,同时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目录》。新版实施规则、标准和认证目录已于3月1日起实施,“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也同步开通启用。新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进一步统一了认证尺度,认证程序要求更加明确和细化,要求更加高。国家认监委会已采取了一系列从严从紧的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有机产品认证制度。预计今后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会比过去更难。

  董民: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有机产品生产消费迅速增长。截至2011年底,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九千余张,有机产品认证面积达到二百多万公顷。当然,同时消费者也存在“有机产品标识是否规范”,“有机产品数量如何控制”“,如何判断是否是真正的有机产品”等等疑虑。针对认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消费者的疑虑,国家认监委在今年3月份出台了修订后的新版《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以及国家标准《有机产品》(GB/T19630-2012)。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就是为了进一步规范有机产品市场和进一步完善了有机产品认证制度,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客观的讲,修订之后,认证标准和要求确实严格了许多,如:作物的每一批次均须进行现场检查和产品检测;每个有机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都必须加施唯一的暗码形式的追溯码以及销售证制度等等。这些要求确实增加了认证的工作量,也提高了认证成本。但是,这些措施恰恰是消费者、认证机构和生产企业三方都希望看到的和积极拥护的!首先,这些措施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有机产品的真实性和追溯性,切实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成熟的有机产品消费者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有机黄瓜是30元一斤还是50元一斤,而是这50元一斤买的是不是真有机,花钱可以,但不要受骗。其次,就生产企业而言,这些措施明显提高了认证成本和技术要求,从而有效的淘汰了一些能力不足,甚至准备“浑水摸鱼”的企业,挤掉泡沫,才能确保真实有机生产的企业能够得到应有的价值回报,树立其持续进行有机生产的信心和动力,避免出现以次充好,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后,从认证机构来讲,这些措施有效的降低认证的风险,对机构本身也有益。

  王君峰:对于新国标我们也参加了培训学习,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严格的,程序也比较烦琐。因为我们没有在国内销售,所以也不是特别在意这块。当然,我们也会选择一部分产品进行国标认证,比如西瓜、毛豆等自己熟悉、又能比较好控制病虫害的产品。从宏观上来说,如果这些新规能很好地执行下去,对于真正做有机产品的企业是个利好。但是中国这样的环境,有机市场这么大,如果现阶段没有问题那才不正常,有问题不可怕而是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国家的力度还是很大,要规范这个市场是应该的,但不可以一管就死了。因为有机企业的成本一下就上来了,之前以为几年可以赚钱回本的,现在办不到了,因此,肯定会有一些企业坚持不下去。再加上这些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也会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从这方面来说,这一政策又变成了利空。事实上,这些都是方法和手段,相反企业应该更注重自我的约束,要讲诚信。

  认证机构风险不能连坐

  记者:新规出台前后,认证机构都没有受理新的认证请求,都在学习消化新规;新规加强了对认证机构本身的约束和监管,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从认证机构传导至有机企业,进而净化和规范这个市场,使产业各方都感受到了压力。

  董民:现在的新政策确实会强化认证环境,当然也会传导给有机生产企业。比如,过去的国标对于有机产品的农药残留标准是国家相应标准(GB2763)的5%,而现要求“零检出”。这个标准要求的上调,解决了过去争议的5%还4%更有机的问题,也更加严格的要求了认证机构和企业。包括对水土地的检查,从过去的三年一次到现在的一年一次,这些都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此外,最重要的是监督机制的有效建立。新的法规赋予了地方技术监督局和检验检疫局对有机产品的监管权。国家认监委和地方两局也加大了有机产品市场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如果发现不合格的产品,不仅仅是处罚企业,认证机构也会有连带责任。如果一家认证机构认证的企业三番五次被查出问题,那么这家认证机构的资质就可能被吊销。我还想说一点的是,有机产品的投资需要长期资本,“短平快”的打法不适于农业生产,更不适于有机农业。有机产品的培育期需要花几年时间,而且获证之后的12个月内也禁止作为有机转换产品销售。目前有机农业更加适合那些有资金实力和技术储备的大、中型企业进入,其真正的回报可能在三年或五年之后,切不可急功近利。随着新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机产品市场会更加规范;有机农业也进入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新时期。有机产业的市场在未来几年内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王君峰:新规出台之后,应该会打击一些投机的资本。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风险投资资本进入到这个行业,这些投资人讲究的是快进快出,对企业的成长性要求很高。而我认为,近几年有机企业成功上市是不可能的。在技术层面来说,要规模化要做新基地,需要很多的农民参与,要对这些农民进行讲课培训,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另一方面,整个产业链条还不成熟,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新规之下,做新基地和新品种认证的标准都从严了,要进行规模化上市运作有难度。其实,我们现在还在观望,也在做一些调整,等条件成熟之后才考虑引进资本。

  肖兴基:认证机构的生存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和政府的监管等各方面因素,目前政府采取了更为严厉的认证要求、更为强大的执法力度,可能会有少数机构退出有机认证市场。认证机构是为企业提供第三方信誉保证的,所以认证机构自身更应该加强自律与质量管理,并重视自己的信誉。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将一如既往的通过不断完善自我,来提高在国内及国际的影响力,特别是作为唯一一家通过国际认可的中国本土有机认证机构,我们还将通过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有机认证的先进经验,为我国有机产业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