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与社会优势资源结合
作者:杨柏龄 发表时间:2014年08月15日

  杨柏龄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

  《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主编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邓小平同志的题词,非常符合我国目前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关系。发展高科技的归属是产业化,产业化是高科技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如果高科技研发脱离产业化,其社会价值就成了疑问。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想在高技术研发中做出原始性创新是非常难的,研究成果如果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其存在价值都成为疑问。

  中国不算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更需要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作支撑。中国的科技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人均持有的科技资源位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发展中国家虽有后发优势,但是有一个天然弱点——由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溢出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都不高。如果用发达国家的二流技术就可以在市场上赚第一桶金,企业自然会对研发投入缺乏积极性。据统计,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有自己的研发队伍。如果对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中国的企业发展将难以避免恶性循环的局面。据统计,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增长速度是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也许大家觉得高技术发展得很快,但如果对技术溯源,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高科技产品,其技术和知识产权都来自发达国家,这也意味着高技术产业的大量利润是被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公司赚取了。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经济发展受牵制,军事、政治、社会发展也必然受牵制。科技往大了说,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重要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如何推动高技术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快,其关键在于加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的能力,企业的研发能力必须发展起来。

  从宏观上看,大量人才集聚在教育、科研部门,会使企业的研发人才缺乏,当然企业也存在不利于高层人才发展的问题,对研发型人才缺少吸引力。从微观上看,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率一直比较低。科研的主要目标是发论文,而科研人员的待遇、利益、社会地位都与发论文相关联,必然造成科技与经济的脱离。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是一个致命的问题,也不是光靠科学家就能解决的,而要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层面去考量。我觉得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促进企业研发队伍的成长,至少企业的工程工艺队伍要成长起来。

  促进高技术产业化,一定要走社会化的道路,其侧重点是“促进”二字,而不是让科学家自己办产业。实验室成果距离产业化非常远,实验室的工艺不能放大成生产线,不能商业化、规模化。我们需要有中间过程。但是中间过程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企业不愿意做。许多企业家拿着钱找项目,抱怨中介机构不给力,其实这正反映了科技成果转化中最缺的是中间过程。

  科学家多信奉技术决定论,不重视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科研机构的长处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在科研成果转化需要责任主体的阶段转移,产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优势力量组合的过程,要合作共赢,而这正是目前产业化的难点所在。那么国家要从宏观上启发企业有这种愿望和目标,让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积极性,让企业成为高科技产业化真正的具体推动者。要充分认识技术创新过程中责任主体的转移。

  在实际研究阶段,科研人员是主体;进入中试、工业实验、产品和商品阶段,就应该把主体转移为工程设计人员。总体来说,技术创新过程还是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因此只有与社会优势资源结合,才能完成产业链的全过程,才能最终体现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并以此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回报来促进高技术研发工作的快速发展。

  我还要呼吁,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比重,促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中国科学院真正可做的,是把有志于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从科研系统分离出来,跟社会优势资源结合,用现在企业制度,从体制上形成激励,以此去发展。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