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智慧城市要“以人为本”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作者:黄晓艳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16日

  

  智慧城市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在政府、企业、市场多方的持续关注和投入下,在相关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推动下,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同时,它也正在改变或将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第十六届北京科博会的“2013智慧城市高层论坛”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聆听了他对智慧城市的精辟解读。

  智慧城市的内涵和中国特色

  本刊记者:与国外的智慧城市标准相比,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中国特色?您认为什么样的城市才能称为智慧城市?

  邬贺铨:智慧城市在中国比国外还热,国外搞智慧城市大部分是从中小城市、或是大城市中的一个区开始起步的,而中国则是从整个城市做起。为什么在中国智慧城市受到很高的关注呢?一是因为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高潮之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变化太快,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已经很成熟,要想再有大的改变其实并不容易,他们的城市几乎是十年都不变。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来规划中国的城市,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二是中国城市的快速增长带给城市很大的压力,人口过快聚集使得像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看病难、住房短缺这些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集中爆发。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建设能够兼顾城乡利益,让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智慧城市或许能够破解这些难题,因此我们对智慧城市充满期待。三是现在正处于信息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技术)的渗透应用,大大提高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感知能力,也由此提高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这是中国发展智慧城市的重要机遇,这些就是中国的智慧城市的特点。综上所述,国家重视智慧城市建设是事出有因,因为我们有产业发展的机遇和环境,还有很大的市场和民生需求,更有可利用的技术力量,地方政府争相启动智慧城市建设,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国内也有不少地方的领导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政绩工程来抓的,地方领导想在任期内让老百姓记住一些东西,享受一些好处,智慧城市恰巧迎合了这种要求和愿望。即便从政绩工程出发,但如果能真正达到智慧城市的要求,客观上也是一个得民心的工程,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解决住房、交通、污染等问题。虽然智慧城市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万能钥匙,但至少通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作支撑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比如,通过了解房屋空置数据可以掌握很多信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公共交通可以部分优化出行环境,利用技术手段也可以缓解“城市病”带来的问题,这些对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个民心工程。但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长期的过程,如果只是把政绩工程作为目的而做秀,则不可能持久,最后也难以得到市民的认可。

  关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我个人认为,无线设施是数字城市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是智慧城市的第一步,数字城市是基于开放的产业标准组合宽带通信设施,以灵活的面向计算的设施和创新的服务来连接社区,以满足政府和它的雇员、市民及企业的需要。数字城市能够提供可交互的、基于互联网的政府服务,这些服务则能促进政府城市管理流程的优化和转型。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是智能城市。智能城市被定义为城市的虚拟重构或称为虚拟城市,包括智能环境和多层次的区域创新系统。智慧城市是由无线城市、数字城市、智能城市发展而来。智能服务是其重要标志,物联网是其重要支撑,智慧生活是长远的目标。

  在此可以借用欧盟智慧城市的六个标准:智慧经济、智能移动性、智慧环境、智慧人民、智慧生活、智慧管理来进行阐述,我们知道欧盟提出的智慧城市不仅仅聚焦在城市的建设、政府服务,还需要扩展到创新环境、市民的参与、节能环保和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即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我曾多次在报告中指出:智慧城市已经远远超出技术层面,已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智慧城市的定义应当是城市化进程的下一阶段,是城市信息化的新高度,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愿景。智慧城市更多关注的是信息、人力资源、教育、社会、绿色低碳等要素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影响力,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具有人文、社会、创新、绿色、科技等内涵。

  智慧城市的管理难于建设

  本刊记者: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要结合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不能简单复制。我们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都做了哪些战略安排?目前还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邬贺铨: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并加大了投入,数字家庭、数字大城管、市民卡、政务服务以及家庭服务中心等具体事项都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为智慧城市建设做了有益的尝试。国内一线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已从起步实施阶段步入了实质推进阶段。随着智慧城市从概念导入期进入实质推进期,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宁波等几乎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口号,朝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努力。可以预见,整个“十二五”期间,将会有更多的城市乃至区县加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行列。

  政府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很重视,智慧城市从基础设施起步也没有问题,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些方面是不够的。从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来讲,各类城市都需要把控好智慧城市建设的方向,这就需要有整体的战略规划和做好城市信息化的顶层设计。现在国内一些城市聘请了许多国外公司来做规划设计,但我认为,智慧城市建设首先一定要有一个较为完备的顶层设计,一定要注意适合我国国情,要结合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来安排,不能简单复制,一哄而上,尤其要避免“能上天但不能落地”的情况。

  智慧城市必须要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能只靠政府投资,这样也不会长久。像交通、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益性的项目需要政府主导和政府投入,但同时还需要引入市场模式,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据我了解,现在也有些城市就是用政府购买服务来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

  智慧城市必须把由政府发动的行为扩展到市民、企业参与互动。智慧城市需要公众的参与,需要跟市民互动,人民城市人民管。现在,发达国家为了吸引人民参与,尽可能地将城市数据公开化,让市民参与管理和治理。只有由城市管理者和市民共同参与管理的城市,才可算是智慧城市。我们都知道,北京刚颁布的行人过马路违规罚款这一交法新规,如果仅靠警察肯定不行,城市管理更要靠市民参与。

  现在,城市信息资源不仅共享不够,而且便民、惠民的目标也不明确,这些都将影响智慧城市能力的发挥。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经济、政策、管理多管齐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很考验政府的管理水平,智慧城市的管理比建设更困难。投资搭建宽带、修建马路、拓展交通方式等其实并不难,有钱都能办,而难在管理。管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要实实在在去做好一件事,而不能渴求一下子就做成这件事情。我们还是得引导管理者、市民参与关心这个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的管理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我们要朝着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去努力。

  本刊记者:智慧城市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何拉动作用?

  邬贺铨: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城市社会的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力量,通过管理、技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集成,大大提高未来城市的治理水平。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多个城市应对金融危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建设和民生服务都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起步阶段,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启,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智慧城市改善了投资环境,是普惠性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很多产业,首先反映在信息产业、服务业上。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分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中期数据处理设施建设和后期的服务平台建设,相关的建设涉及电信设备制造企业、系统集成企业、数据采集分析企业、电信运营商和数据服务企业,对整个产业链将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相关的产业机会并不会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完成而结束,实际上智慧化是无止境的。我个人以为,以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为主的数据服务公司,将会成为智慧城市产业链中的新主角。

  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大数据的挖掘将在医疗保健、社会管理、零售服务等方面分别带来年度几千亿美元的效益,对服务业的利润的提升和制造业成本的下降都有可观的贡献。智慧城市是大数据的重要源头,大数据本身有四个特征,超量、高速、变异、价值,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分析无法依靠人工的办法,必须利用适于大数据挖掘的分布存储和先进的语义分析算法及可视化的工具等,因此,我们需要有既了解信息技术又了解行业应用的创新人才来开发和使用这些算法和工具,人才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物联网智能服务城市生活

  本刊记者:智慧城市跟物联网有什么关系?

  邬贺铨:智慧城市离不开无线城市、数字城市、宽带城市、感知城市,这些都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与综合应用,物联网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基础,它是智慧城市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但我们不要将智慧城市简单理解为物联网城市,它比物联网的概念更宽泛。

  物联网更多地强调的是数据感知与应用,强调感知环境并提供一些服务。物联网底层有很多感知对象和感知的单元,通过网络把它们汇集起来,然后通过应用领域来实现更智慧的决策。

  当前,物联网应用领域已涉及通信、交通、食品、金融、智能家居等多个行业。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大家可能更关心的是医疗,医疗是物联网很好的应用。比如,去大医院看病,慕名前来,未必一定碰上好医生。未来,基于医疗物联网的医嘱录入系统,能替病人把关医嘱,可大大减少医疗差错。更重要的是,智能医疗系统可以做到治未病:给病人佩戴测血压的传感器,一旦测到异常血压,即通过手机呼叫医院,及时请医生提供帮助,咨询、配药;老人一旦摔跤,腕部传感器还能自动“拨打”120电话。

  再比如,一些高级的汽车本身就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各零部件、子系统间已经组成小型物联网。这些集成应用的汽车电子技术能很好地实现防碰撞管理,汽车里的电子系统还能和其他汽车、道路信息系统、信号识别系统等互联互通,形成智能交通物联网。人们对交通的美好愿景也在逐步实现,比如:不停车收费,道路违章告警,自动获取道路实时状况,优化设计行车路线等。

  未来的网络还应该包括数据与内容、物品与传感器、用户与认知等等。评价未来的互联网很重要的指标是服务感知、数据感知、环境感知、社会和经济感知。这实际是智慧城市的感知要求,是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它比物联网着重环境感知更全面。

  智慧城市重视的是绿色环保,需要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必然是城市管理水平、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服务民生,城市软环境建设最重要的是创新管理,智慧城市应该是创新城市、人文城市、平安城市、幸福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智慧城市考验政府管理水平,智慧城市需要城市领导者的大智慧。

  让我们共同期盼,一个由“政府运行管理更加高效、城市产业发展更加高端、市民生活品质更加优良”的智慧城市蓝图尽快得以实现。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