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又名蓝浆果、越桔,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桔属(Vaccinium)多年生灌木,成熟的蓝莓果实呈深蓝色,果皮外披白霜,近圆形,果肉细腻,种子较小,果香宜人。蓝莓由于其独特的风味、极佳的保健功效而倍受公众青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
目前市场流通的蓝莓品种繁多,按照树形大小及分布特点,可将蓝莓分为3大类(图1),即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其中高丛蓝莓又细分为北高丛蓝莓、南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高丛蓝莓树高1~3m;矮丛蓝莓一般不超过1m,约30~50cm左右;而兔眼蓝莓长势较强,树高可达10m。其中,矮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抗寒性较好,适宜在温带寒冷地区种植,北高丛蓝莓和一些半高丛蓝莓适宜在暖温带地区种植,兔眼蓝莓和南高丛蓝莓则适宜在亚热带地区种植。蓝莓栽培始于北美,迄今虽不足100年,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量不断上涨,全球蓝莓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可观。
蓝莓的保健功能
蓝莓果实除富含糖、酸及丰富的钾、铁、锌等微量元外,更含有大量保健性功能成分,包括维生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类黄酮等,其功能活性和药用价值很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抗氧化、防衰老:蓝莓中的类黄酮化合物具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来避免氧化损伤,阻断自由基链式反应减缓机体衰老;②抗肿瘤:蓝莓提取物能够有效抑制鸟氨酸脱羧酶(ODC)的活性,抑制癌细胞急速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③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血管疾病:蓝莓花青苷能够有效抑制人类低密度脂蛋白和脂质体的氧化,减少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对血管的影响;④改善视力:蓝莓花青苷可以促进和活化视紫红质再生,从而提高人眼视觉敏锐程度,还能够有效抑制白内障和改善由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的视网膜疾病;⑤其他:据报道蓝莓花青苷还具有减少细菌数量、预防和治疗尿道感染,抗溃疡、降血糖等重要保健功效。
蓝莓产业发展概况
蓝莓原产北美,栽培历史较短,其野生种的收集与驯化工作开始于19世纪末,并于1906年由美国农业部(USDA)植物局的考卫尔(Coville)博士选出了第一个高丛蓝莓优良品种——Brooks(布鲁克斯)。自20世纪初开始,蓝莓从北美传到了世界各地。20世纪3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蓝莓新品种不断推出与推广应用,世界蓝莓产业迅猛增长。
蓝莓栽培现状
据FAO统计数据显示,自1992年到2012年,全球蓝莓总种植面积增长了94.2%,全球总产量增加了2.4倍。迄今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开始蓝莓的种植和生产,北美地区是蓝莓的主要产区。其中,位于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无论从栽培面积、产量、技术研发、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欧洲是世界蓝莓的第二大产区,尤以瑞士、波兰、法国、德国及立陶宛为重。自20世纪90年代,世界蓝莓产业迅猛发展,到2012年(图2),美国、加拿大、欧洲蓝莓的种植面积分别增加了130.9%、102.4%、30.6%,其产量分别增加3.2倍、2.1倍和1.1倍。2012年,北美地区蓝莓栽培面积约6.8×104公顷,占全球栽培面积的80.6%;其总产量达33.6万吨,相当于全球总产量的84.1%。而欧洲蓝莓栽培面积约1.5×104公顷,占全球总量的17.5%;欧洲蓝莓产量约5.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3.3%。美国所占全球蓝莓生产比例相比2011年虽有所下降,但依然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南美洲蓝莓产业发展速度惊人,智利、阿根廷及乌拉圭等国家尤为突出。智利更是凭借其地理优势,依靠针对北半球蓝莓市场的反季节蓝莓果实出口,成了南半球最主要的蓝莓生产及出口国。同时,以日本为主的亚洲蓝莓产业也初具规模。2011年,日本蓝莓年产量已达3000吨。虽然全球蓝莓栽培面积持续增加,但市场仍旧供不应求,人均享有率较低,由此可以预见,全球蓝莓种植面积将进一步上扬。
值得注意的是,近5年,蓝莓基地大量涌现,原有的传统种植模式纷纷转型为有机栽培体系。截止到2011年,全球有机蓝莓栽培面积比2006年增加了2.5倍,达到4156公顷。在美国西部蓝莓栽培技术相对发达的俄勒冈、华盛顿和加利福尼亚州,有机蓝莓栽培面积已达全美的64%。有机蓝莓高额的价值回报是吸引蓝莓种植者走有机栽培路线的诱因之一,生态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大力推广更是蓝莓产业迅速由传统向有机方式转型的催化剂。
市场和消费现状
蓝莓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易形式主要为鲜果、速冻果(IQF)及冻干果(FD)的进出口贸易。蓝莓鲜果主要在产果旺季供应,速冻果及冻干果则是采摘后经相应加工,可实现长期保存,周年供应。随着公众对蓝莓的认知不断深入,蓝莓的保健功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国际市场对于蓝莓的需求激增,现有蓝莓产业远无法满足需求。北美、欧洲地区虽然是蓝莓主产国,但同样也是蓝莓主要进口地区(图3)。我国民众对于蓝莓的消费热情也持续增高,需求量逐年上涨。
蓝莓由于其独特的风味和极佳的保健功效而风靡世界,价格不菲却依然供不应求,北美、欧洲和日本是蓝莓最大的消费和贸易市场。美国人均蓝莓年需求量到2012年已达到1.34磅(约0.6千克)。近年来,蓝莓在国际范围内价格平稳且相对走高,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蓝莓价格开始恢复,并持续上升,2012年二者已分别达到4057美元/吨和1825.6美元/吨,但较之历史最高水平仍稍有差距,预计蓝莓价格仍会平稳上涨。路岩等(2010)统计,蓝莓冷冻果国际价位为2600~4000美元/吨,蓝莓冻干果品每吨约为4万美元,而蓝莓色素价格更高达380~450美元/千克。但目前世界各国市场流通的多是以蓝莓果实为原料制得的初加工制品,如果酱、果汁、果粉、果酒等,虽然种类多样,但深加工果品鲜见,产品增值有限。对蓝莓的功能成分(主要是花青素)进行分离提取和精加工一直是行业热点,国外生产者已有利用蓝莓花青素制药、精细化工产品研发等相关研究,此举可大幅提升产品价值和利润回报率,同时拓宽蓝莓产业的发展空间。
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蓝莓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1983年,吉林农业大学开始进行适宜北方栽培的蓝莓品种的引种试验,分别从北美和波兰等国引入了5个蓝莓栽培类群约70个品种;1987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开始开展适宜在南方发展的蓝莓品种的引种试验,引入了兔眼蓝莓和南高丛蓝莓;随后辽宁、山东、重庆、云南等科研院所相继开始了蓝莓的引种栽培试验。2012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已增长到2万余公顷,种植基地在我国17个省份均有分布,按其地理位置大致划分为5个片区:长白山、大小兴安岭蓝莓产区,辽东半岛蓝莓产区,胶东半岛蓝莓产区,长江中下游流域蓝莓产区和云贵高原蓝莓产区。除栽培蓝莓外,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蓝莓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一带。其中,大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蓝莓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其储量预计为世界储量的30%。笃斯越桔(V.uliginosum)和越桔(V.Vitis-idaea)(图3)是我国现今市场流通的主要野生蓝莓品种,也是产品主要加工原料,该野生品种的开发利用有望成为当地优势产业。
目前,我国蓝莓主要进行出口贸易:栽培蓝莓鲜果主要出口日本,小部分冷冻加工后出口日本及欧洲;80%的野生蓝莓都以冻果的形式出口美洲和欧洲;蓝莓提取物几乎全部出口欧洲。国内市场蓝莓产品相对投放较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我国市场流通产品多为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特别是蓝莓保健品种类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蓝莓的保健功效被广泛接受,蓝莓相关产品愈发得到我国民众的关注。虽然我国蓝莓种植面积快速扩张,但市场缺口依然巨大,发展前景看好。
蓝莓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栽培、管理技术差异悬殊,需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指导。与北美及欧洲等蓝莓生产大国相比,非洲、亚洲、大洋洲等蓝莓产业起步较晚的国家在栽培、管理技术方面较为落后,特别是在越冬防寒、枝条修剪、施肥坐果、病虫害防治及新品种选育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环节尤为突出。为促进蓝莓产业的稳步、快速、健康发展,需加强与蓝莓强国在技术、管理方面的信息沟通和学习,同时需完善我国各蓝莓企业间、研究机构间的技术交流,必须高度重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产业链短,需探索深加工工艺的研发。目前除美国等部分蓝莓产业发展较早、加工技术先进的欧美国家,全球蓝莓加工贸易多集中在低端产品和低技术环节,加工工艺普遍落后,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匮乏。虽然蓝莓鲜果直接参加国际贸易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主导地位,我国更为明显(加工品及鲜果销售比例为1:6)。虽然鲜果国际贸易价格持续走高,但远不能与深加工产品相比。长远而言,延长蓝莓产业链,拓展蓝莓相关深加工产品开发,特别是蓝莓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极具发展潜力,也是蓝莓产业持续发展的必需之策。
市场秩序混乱,需加强监督管理。现阶段,蓝莓产业发展迅速,但过度膨胀,同时缺乏行业标准,致使蓝莓行业秩序混乱。市场充斥着各种以次充好的蓝莓产品,大量伪劣产品被冠以“蓝莓”名号欺骗公众。这种欺世盗名的行径在扰乱蓝莓市场的同时还严重损害了蓝莓产业的信誉,阻碍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积极建立蓝莓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蓝莓产业运营的市场监督管理,从新品种保护、种苗生产、规范种植、卫生采摘、冷链运输、初加工、深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积极打造绿色蓝莓、有机蓝莓产业化发展之路。
我国蓝莓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虽发展速度惊人,拓展空间巨大,但要跻身蓝莓产业强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蓝莓作为一种新兴果树,我国民众对其种植要点和养护需求认识不足,因此,从技术上对蓝莓种植农户进行规范性指导非常必要。同时,蓝莓比其他传统果树种植前期投入高得多,且目前蓝莓行业秩序欠佳,而国内还无成熟的、具有行业权威的蓝莓产业合作组织或机构能帮助农户分析产业前景,降低产业风险,所以需要政府的政策关怀及相关部门进行组织与引导,帮助我国建立自己的蓝莓产业并推动产业稳健发展。
作者简介:
苏上、王丽金、王亮生中国科学院北方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
王贺新大连大学现代化农业研究中心蓝莓研究所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