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时代,以LTE、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新技术的刺激下,移动互联网产业进入深化发展期,在网络技术、智能终端、业务发展等方面迎来全面的创新,产业融合成为4G时代ICT市场发展的趋势。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以LTE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宽带技术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市场最重要的发展动力,用户从3G向4G迁移的速度日趋加快。截至2013年底,全球LTE用户数已达到2.05亿,同比增长173%。预计到2015年,全球LTE网络实现规模商用后,LTE用户可达到3.06亿,占全球移动宽带用户的12%。
全球移动数据流量规模继续保持着爆发式增长速度,展现出全球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Cisco公司2014年的最新统计,2013年,全球移动数据达到1.5EB。Cisco预计,到2018年,这一流量将增长11倍,达到每月15.9EB。(1EB=1024PB,1PB=1024TB)。
移动应用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根据Vision Mobile的报告,2013年全球移动应用市场价值达到680亿美元,预计到2016年其价值将达到1430亿美元。2013年,全球移动应用开发者规模达到230万,其中亚洲地区已成为主导力量,开发者规模达到76万。
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进入深化发展期。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利润中心继续向上层转移,各种与系统贴合紧密的服务及应用正逐步取代操作系统,成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以往,谷歌一直通过预装Google应用对安卓终端厂商实施控制。如果手机厂商想要在旗下安卓产品中内置备受用户欢迎的谷歌地图、Google Play、YouTube、谷歌搜索等应用,就必须同时预装诸如Google+、Play Books、谷歌新闻等其他十余个谷歌的应用。但如今,伴随着优质应用的不断涌现,用户的可选择余地增大,谷歌对于终端厂商的控制力显著下滑,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终端厂商开始拒绝预装谷歌应用,诺基亚甚至在其首款安卓手机中内置了多款微软的产品。
4G技术驱动移动应用创新
4G时代,以LTE/LTE-A为代表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为移动应用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其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
一是进一步刺激了用户对于移动数据流量资源的需求。根据2013年思科公司的统计,通过4G网络产生的流量是非4G网络的15倍。预计到2018年,4G网络产生的数据流量将在移动数据总量占据51%的份额。
二是4G网络的低延迟和高速数据处理能力显著强化了业务的功能性,扩展了业务的范围。一方面,得益于高速的网络数据处理能力,移动应用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与电脑应用已无明显区别,跨屏云服务的应用价值取得实质性提升;另一方面,4G时代将开始快速发展的应用,如增强现实服务、在线云翻译、语音助手等,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由线上市场向O2O(线上线下)市场延伸,在拓展应用范围的同时显著提升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的价值创新空间。
以视频为代表的多媒体类业务迎来爆发增长。移动视频业务已成为移动数据流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未来5年,用户对于移动视频内容的需求都将超过其他类别的内容。根据Cisco公司2014年发布的《移动数据流量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8年,视频类内容在移动数据总流量中的占比将从53%增长至69%。
从视频内容角度,用户生成内容(UGC)是增长最为迅猛的视频内容。伴随着终端设备和数据流量成本的迅速下降,基于移动视频的社会化分享服务日益普及。以YouTube为例,消费者已成为该业务最主要的生产商和经销商——来自全球各地的YouTube用户平均每一分钟会上传时长达100小时的视频。
移动视频业务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从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传统应用延伸至视频购物、短视频分享等领域。国内市场中,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公司也已经开始了相关探索。2013年12月16日,新浪微博宣布正式开启短视频战略,将重点发展其官方应用“秒拍”,为用户提供实时分享长度为10秒的短视频服务,帮助微博用户更加便捷地拍摄、分享短视频。腾讯“微视”也于2013年9月28日上线,支持最多8秒最少2秒的短视频拍摄及分享,“微视”既可以作为单独的社交平台应用,使用户与好友之间用短视频进行实时互动,也可以实现在腾讯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已有社交平台上的同步更新。
云服务、大数据成为互联网发展新的热点,数据密集型业务在4G时代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应用将大量的数据处理工作分化至网络侧,显著缓解了智能终端的压力,是未来ICT应用发展的趋势。根据Cisco报告,2013年全球82%的移动流量产生自云应用,预计2018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90%。
4G时代,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趋势日益深化。当前,物移融合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前景广阔但是市场化程度低。根据IDC预测,2020年全球物联网终端将达到250亿,涉及智能建筑、公共设施、车联网、智能医疗等新兴市场。同时,相关领域的硬件和软件市场的门槛都在不断降低,通过产品和服务产生的数据信息价值在快速提升,价值创新的空间很大。
现在的物移融合市场还没有形成一个绝对的领导者,硬件企业、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都试图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窗口把握住机会,成为这一市场的领导者。当前,全球领先运营商纷纷借助LTE技术开发新应用新市场,尝试打造自己的物联网应用生态系统。运营商越来越重视将LTE用于汽车、金融、家庭安保和移动医疗等领域,借以开拓物联网市场,如AT&T面向家庭市场推出数字生活服务,通过LTE网络及各种传感器(如玻璃破碎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实现视频监控、自动化控制及安全告警等服务,用户可通过智能终端、PC等多种终端进行控制;Verizon则开发了基于LTE的医疗手镯、用于救护车的LTE移动路由器等产品。
创新商业模式大量涌现
基于上述原因,近一年来,移动互联网市场产生出了多种新型商业模式,其实质是对新时期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的积极求索。未来,这些商业模式有望先后崛起,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首先,变化始于超级移动应用对移动操作系统的冲击。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超过一亿级别用户规模的移动应用已不在少数,移动社交应用Facebook的用户规模甚至已经突破十亿,这使得移动应用提供商的市场影响力日益逼近操作系统提供商。以移动互联网主要收入源之一的广告市场为例,拥有安卓系统的谷歌公司在该领域的主导权出现下滑。2012年至2013年,其在全球市场中的收入份额由52.6%下滑至49.3%,预计2014年将进一步跌至46.8%。与之相比,移动社交应用服务提供商Facebook的收入份额则由2012年的5.4%猛增至2013年的17.5%,预计2014年将进一步增长至21.7%。
可以预计,未来越来越多的终端厂商和电信运营商将合作重心转向Facebook等应用服务提供商,通过预装软件、免流量等合作获取收益,这类合作将成为未来产业合作的重点。
第二,变化来自于运营商在市场中角色的演变。4G时代,电信运营商与移动互联网企业由直面竞争转向合作共赢。伴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与业务协同的难度和重要性都在显著提升,这客观上要求业务提供商与运营商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面向合作的赞助商,AT&T提供了功能强大的统一服务平台,该平台支持不同终端、操作系统,可以为赞助商企业提供计费、管理及分析工具。赞助数据套餐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产业合作模式。对于运营商来说,赞助数据套餐解决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即如何在鼓励移动数据消费的同时避免推广成本上升。基于这一模式,AT&T移动数据网络的流量规模将得到提升。对于赞助商来说,尽管需要为用户支付定向的流量资费,但同时也能够获得市场拓展的新空间。比如,零售商可以通过“赞助数据”鼓励手机用户浏览商品,可能促成更多交易。医疗服务商可以借此促进移动医疗业务的普及。市场营销机构则可以通过免费赠送视频和游戏流量等办法推广内容和服务。新计划还允许实行“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用个人手机办公)政策的企业替员工支付与业务相关的应用或服务方面产生的数据流量费用。消费者方面,受益于该套餐,用户对数据业务的巨大需求将得到进一步释放,而无需承担数据资源的成本。
第三,更多的异质企业进入到移动互联网产业中,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化,形成新的供求模式。移动互联网向O2O方向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这将吸引大量的传统企业进入到这一市场。根据思科公司的统计,尽管移动互联网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全球99%的物体仍没有建立起网络连接。对于数目有限的垂直平台运营企业来说,通过自己的平台满足规模庞大,需求分散的传统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存在困难。而对于多数传统企业来说,它们的确需要发展移动互联网,但出于资金效率、技术能力和战略的考虑,它们中的大多数没有必要去建立移动互联网创新中心,他们需要的只是满足企业需要的一些移动互联网产品。
为了满足这一新兴的、庞大的市场需求,应用开发者(应用提供方)和传统企业(应用需求方)之间已经开始出现供应平台和需求平台,典型企业包括SWELL、Xively等。这些企业与传统市场的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了解其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市场的需求,并根据其要求寻找具备相应技术实现能力的创业团队,在应用开发、推广过程中为开发团队提供支持,并通过多个项目竞争的方式优胜劣汰,选拔出该传统企业需求的应用,提供给传统企业。对于传统企业来说,相比建立起一支自己的移动应用团队,既能节省投入,又能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这一模式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商业潜力。
作者单位: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