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信息化对于全面突破农业发展瓶颈、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从2004年到2014年,连续11个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2013年7月,农业部成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相继出台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围绕“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行政管理高效透明、信息服务便捷灵活”等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二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截至2013年底,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提高到95.6%,行政村通宽带比例提高到91%,全国开展信息下乡活动的乡镇覆盖率达到85%;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新增直播卫星用户近900万户,累计达到3200万户,成为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多的直播卫星平台。2014年5月,农业部在10个省市22个县(市、区)先期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把免费的无线网络(wifi)带到村里。三是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部区域农业物联网试验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区试工程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了148个硬件设备、80个软件设备、39个应用模式、43个市场化解决方案和典型应用案例,形成了《全国农业物联网产品展示与应用推介汇编2014》。四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已逾3000家。农产品网上交易量迅猛增长,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2013年阿里平台上的农产品销售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比2012年增长112.2%。五是农业政务信息化成效显著。2014年6月19日,“金农”工程一期项目通过竣工验收,“金农”工程二期开始筹备。12316农业信息服务已覆盖全国1/3农户,年均助农减损增收逾百亿元。
尽管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很快,但是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差距较大。所谓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拥有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差距。根据《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3》,2012年城乡数字鸿沟指数为0.44,表明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城市落后44%,地区数字鸿沟指数为0.32,表明最落后地区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32%。二是适农技术往往不够成熟。农业信息化技术大多属于集成创新,来自于其他产业领域的创新,而缺乏适合农业自身特点的原始创新,经过嫁接的一些技术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不高,集成示范应用力度不够。适用配套的信息技术产品不够,阻碍了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三是配套管理不规范。农业农村信息化多头并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整体推动力量没有形成。部门之间、部门内部条块分割、各行其道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缺乏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大数据等快速发展事物相应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标准规范,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深入。
信息化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耦合,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的诞生,为社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现代农业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农业物联网在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生产精细化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实现农业“全要素、全过程、全系统”一体化监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和服务,通过预售直销等方式,加快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在促进产品结构与消费需求衔接的同时实现农村扶贫脱贫,缩小数字鸿沟,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享。
二是推动农业新型要素互联互通。将数据作为加快农业转型的新型生产力,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计算农业各类资源发展潜力,全面协调各种资源之间的搭配关系,系统规划各种资源的最佳使用途径,实现数据与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产出率,实现现代农业的提质增效和节本降耗。通过对农业过程数据、管理数据的挖掘,发现农业中的潜在价值,创造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管理环境,帮助农业管理实现智能预警和科学决策。
三是推进社会分工协作协同。信息化是当代现代化的核心、枢纽和平台,信息社会是一个资源和工作需要多维协作协同的社会形态。信息技术缩减了农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环节,使得农业的分工与合作呈现网络化特征,未来应该加强农业组织之间的柔性管理,创造协作协同的工作机制,推动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各个环节更加融合。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