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打造石墨烯产业的国际化平台
——访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孟岩
作者:侯锐 发表时间:2016年01月29日

 

  石墨烯是一个新兴产业,众多团队和项目公司拥有的仅仅是实验室的科技成果,想要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需要多方资源进行长期、持续地投入——加强硬件建设,提供中试平台,服务科研团队。上海石墨烯产业园就在石墨烯产业化的道路上扮演着这样一位“先行者”,努力打造石墨烯产业的国际化平台,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政府引导

  本刊记者: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园区的情况。

  孟岩:首先,这是一个具有20年历史的老工业园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外环线丰翔路出口,属于城区里靠近市中心的区域。第二,园区的管理经验非常丰富,拥有较多石墨烯产业下游市场资源,包括许多新的红利政策,比如上海市和宝山区联合成立了一个上百亿的双创基金,宝山区也在酝酿筹措石墨烯发展子基金,宝山区政府每年投入3亿多专项基金来扶持人才、产业、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多方面进行着尝试。

  本刊记者:自2014年上海就开始筹建石墨烯产业发展平台,当时筹建这个平台的初衷和背景是怎样的?

  孟岩:从国家层面来说,近些年国家对石墨烯行业有了持续地关注和投入,例如在长三角地区成立若干石墨烯相关产业的研发基地,包括常州、无锡、宁波等;在青岛召开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等。

  提起上海宝山,大家都会想到这是一个高端装备、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相关产业非常发达的地方。近年来,宝山的发展也面临着紧迫的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宝山城市工业园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关注到了石墨烯这一新兴产业。宝山区经过深度调研、走访,发现上海石墨烯科技资源丰富,拥有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微系统所、硅酸盐所等研究院所,而且这些科研团队非常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部分技术已辐射到长三角地区。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即22条意见)里提到了要建立一些具有重大创新性、功能性平台。上海的新材料产业是标杆式产业,上海的航空航天、汽车、海洋装备、新能源等重要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也极为迫切。宝山区又是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宝山区遵循产业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优势,市区联动建设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现阶段国家支持的科研项目,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从科研品到商品都要经历中试阶段,而这一阶段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最艰难,也是资金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我们希望平台更好地解决实验室科技成果尽快产业化的问题,打通技术到产业的通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突破“最后一公里”,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这也是平台的核心定位。平台推动技术向成果转化的同时,我们也希望孵化一批有市场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催生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创新型企业,推动石墨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平台促科技,平台带产业”的核心理念。

  通过专家论证的形式,我们分析了现阶段国内现有的石墨烯产业,发现中国的石墨烯产业针对上游的比较多,下游的应用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处于初始的阶段,所以我们更希望这个平台是注重下游应用,能够将石墨烯和我们现有的产业结合起来,比如信息产业、新材料、高端制备等,能对已有产业进行升级,同时带动新兴石墨烯产业的发展,完善产业链。

  本刊记者:不同于北京,上海在国际化发展和创新引领方面做得相当超前,尤其对于石墨烯这个行业。我们知道石墨烯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足够成熟,在这个阶段,工业园区由政府来主导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少政府的扶持,它的发展也不会如此迅速。

  孟岩:从2007年到现在,各个国家对石墨烯的投入非常多:英国投入几千万英镑成立国家石墨烯研究中心,韩国三星集团在石墨烯领域的投入也是相当大手笔。众所周知,当一个产业完全成熟以后,就会错失发展先机,失去行业优势,石墨烯领域也是如此。中国在石墨烯领域有能力也有积累,宝山成立的公司,初期注册资金是5000万,而且全部现金入股,没有无形资产,足见政府在扶持产业方面决心和魄力。众多企业都知道石墨烯产业还没有爆发,如今就要看谁更具有前瞻性,谁在前期所做的投入更有价值。事实上上海在这个方面比常州、无锡、青岛都起步晚,但是我们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大量的下游企业需求,以及科创环境的大背景。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它的金融资本是相当活跃的,这对于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这是一个“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的平台,我们就是要把更多的创新要素引进来,提供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

  机制创新

  本刊记者:平台的优势是什么?

  孟岩:现在我国有很多科技平台和产业园区,但是绝大多数都在沿用传统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上海市要建立重大功能型平台,希望在建立平台时能够实现体制机制方面的突破。既然采用市场化导向,就要建立市场化机制,为此宝山区专门成立了一个有限公司来负责整个平台和产业园的运营工作。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成熟的科研成果为依托,以项目形式入驻,国际化人才聘用,企业化运转,这就是我们整个平台的核心运营机制。

  此外,我们的公司是由政府引导,社会多元化投入运营的。在机构设置方面,我们选取对石墨烯领域相对关注的企业和复合材料企业作为股东,同时在全球范围内招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CEO管理公司,聘请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CTO做专业技术把控。与此同时,公司组织成立产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会不具有决策权,但是为董事会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产业技术委员会由各领域科研专家、企业家、市场资本运营专家、社会战略专家等组成,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整体布局提供意见。

  同时,我们在平台上打造了“1+X”的孵化机制:这个“1”是重头戏,指的是产业技术研究院。我们会通过遴选方式,选定知名项目公司、科研团队等入驻产业技术研究院。“X”机制是依托上海市现有的专业化服务平台,“X”涉及信息服务平台、金融资本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以及检验检测平台,即软件或环境建设,我们通过提供充足的“X”资源来统一服务于产业技术研究院。

  通过引入社会化专业团队入驻园区,我们希望他们可以直接服务于科研团队,借助社会化力量来进行社会化服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尽力保证信息对称,希望能够帮助绝大多数创业者寻找到市场的需求点,真正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使双方达到双赢的效果。

  本刊记者:具体来讲,某团队想要入驻宝山石墨烯产业发展平台,如何操作?

  孟岩:入驻平台是要通过遴选的。园区拥有专业的产业技术委员会,委员会通过对入驻团队或者项目的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以后,会给园区董事会一个建议,以便董事会作出决定。

  园区现在仍处于建设初期,前期就是要依托较成熟的科研成果,快速推动其产业化。通过实际操作先对孵化模式进行检验,审视其运转过程存在的问题或优势。项目通过遴选,孵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知识产权问题,这就需要通过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来帮助我们理清权责关系。

  这个平台经营的理念就是“开放、合作、创新、共赢”,我们希望通过建设符合企业要求的中试设备和工艺人员,给予他们资金、设备、人员等软硬件方面的支持,促使科研团队和企业实现共赢。这个过程中,双方会通过签订契约的形式来规避风险,当然就包括投入机制、退出机制等,后期还将不断完善园区的战略布局,着眼园区的长远发展。

  本刊记者:对于外地的科研人员来这里创业或者就业,园区将会提供什么样的政策?

  孟岩:首先,我们园区欢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来园区创业或者发展,我们的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开放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创新创业,除此之外,宝山区也出台了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包括人才、土地、金融、税收等等。再者,园区位于张江宝山园内,可充分享受张江高新区的各项红利政策。

  园区和平台的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将充分借鉴其他园区和平台成功的经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打造促进石墨烯产业发展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近期园区正在着手建立专业的石墨烯检测分析平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本刊记者:这个平台的退出机制是怎样的?

  孟岩:关于退出机制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瓜熟蒂落型,企业或者项目的产品经过我们的扶持和孵化已经完全成熟,并且成功地推向市场,企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运作,拥有独立的生产能力或者跟更合适的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不再需要平台的支持;第二种是市场淘汰型,我们会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来评估企业。入驻平台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发展期限,一般来说是2年。通过2年的发展,产品市场已经成熟,但是企业的技术却跟不上,这就到了退出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更优秀的队伍进来,迎合市场需求。只有这样企业化的运作才能保证我们的平台有持续新鲜的血液,时刻充满活力,获得长久发展。如果只是持续地投入而不产出,必然会造成我们经营破产,所以一个企业化的运作机制必然会导致我们有一个明确的退出机制或淘汰机制。

  借力发展

  本刊记者:现阶段平台的发展方向有哪些?

  孟岩:众所周知,上海本身就是国家大飞机、新能源汽车、特种钢材料等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调研上海市场,以及检验入驻团队的技术成熟度,我们首批暂时明确了三个实验方向:石墨烯和聚合物的复合材料应用及产品开发、石墨烯基的热管理材料、储能材料和器件。通过前期走访,我们在每个方向上都保证了至少一个团队的入驻,为什么选择这三个发展方向,也跟我们前期洽谈下来入驻的团队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现有的实验室产品已经足够成熟了,而且非常迫切地需要实现从公斤级到百公斤级的突破,也同样非常迫切地需要像我们这样的中试平台。

  本刊记者:园区和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约的意义何在?

  孟岩:首先,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中国现阶段来说最专业化的、最知名的联盟,我们园区作为一个新生的石墨烯成员,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个大家庭。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希望和类似于青岛国家石墨烯中心、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等这样的机构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这个创新联盟里不仅有高校等科研资源,更有企业、平台以及园区资源,我们希望能够在联盟内与各种资源进行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加速成长。同时联盟里有许多知名的团队,这也缩短了我们寻找创新要素所需要的时间,尤其在人才和技术方面。比如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他们很早就开始进军石墨烯领域,面对现在石墨烯相关产业的崛起,如何培育新的石墨烯企业,如何吸引有潜力的石墨烯企业长期落户园区,我想他们会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石墨烯产业及其下游应用具有海量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不是一个平台或者园区所能做全的,我们园区根据上海的地理位置和上海市的发展现状来决定我们的发展方向。

  再者,联盟对我们相当支持,为我们提供涵盖国内外多方面资源。我们平台的定位是国际化的开放平台,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的股东也深知,石墨烯产业想要得到充足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必须借助国际力量,走国际化道路。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