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曾触动人们心弦:中国有 550 个县处于贫困线以下 , 患有缺铁引起的贫血症儿童比例很高 , 同时由于缺乏锌、维生素 A 或其他微量元素而引起的疾病也在不断蔓延 , 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营养不良造成的年度损失高达 300亿人民币(相当于 36 亿美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4%。
能否通过农作物育种减少和预防贫困地区居民的类营养不良状况,一直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范云六牵挂的问题。
2004 年, 年 逾 七 旬 的 她 毅 然 挑 起 组 织HarvestPlus-中国项目的重担。时至今日,14年前的点点滴滴,范云六仍记忆犹新。
《高科技与产业化》:当时为何着手发起这样一个项目?
范云六:实际上可以从 2003 年说起。当时,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联合发起了非赢利的国际合作计划——国际HarvestPlus 项 目,Howarth Bouis 博 士 担任主席,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HarvestPlus 项目的使命就是通过农作物育种(生物强化)减少和预防全球性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类营养不良(铁、锌与维生素 A)问题,与我国的需求不谋而合。
而且,当时中国拥有大批专家、社会基础条件与经济能力较好,于是我们决定在中国建立一个 HarvestPlus 项目的姊妹项目或平行计划。
《高科技与产业化》:项目启动顺利吗?
范云六:在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启动工作可以说十分顺利。2004 年 5 月 15 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了关于 HarvestPlus- 中国项目的计划会议,11 位来自美国和中国的专家与会商讨。
虽然彼此间有观点的碰撞和交流的火花,但大致方针基本达成了一致。
于是,同年 11 月 15 至 16 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了 HarvestPlus- 中国项目成立与启动大会。会上,有 11 位专家分别报告了中国项目的使命、中国区域性人群的微量营养缺乏现状与微量营养研究进展等。并成立了由我领 导 的、5 人 组 成 的“HarvestPlus- 中 国 项目办公室”,同时成立了由 8 位专家(5 位来自中国)组成的“ HarvestPlus- 中国项目国际顾问委员会”。至此,中国项目开始了。
但是,项目启动后,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现实的骨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困难和障碍都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范云六:资金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启动中国项目时 , 国际 Harvest Plus 项目赞助了我们约 40 万美元作为前期研究费用。但一直到2017 年,项目所有资金大概 95% 以上的资金都是来自于国际项目的支持。
实际上,2004 至 2014 年这 10 年是十分艰难的十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关注更多的是粮食产量,对于营养问题关注较少。
不过,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民众健康问题,情况有了好转。
2016 年 8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各方面政策支撑也开始慢慢完善。
另一个障碍则来自于营养农业的跨学科属性。我们的项目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但当时我国学科条块划分明显,大家习惯“单打独斗”,不太适应“团体作战”。
例如,我们前期召开项目会议,不同专业的人说不通的专业语言,大家很有“鸡同鸭讲”的情况,真是隔行如隔山。但经过了 3 年的不断磨合、不断合作,就已经交流顺畅了。
说到这里,我十分感谢我们这支队伍的付出。我们团队合作了十四五年,在经费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散,而且还在发展壮大,有更多的专家参与进来。大家都坚守着信念,做好自己的工作。
范云六:中国项目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2004 至 2009 年,主要是改善水稻、玉米、小麦的铁、锌、维生素 A 的生物强化,也受到了国际生物强化第二期(2008-2011)的资助。
第 二 阶 段 是 2009 年 至 今。 中 国 工 程 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2009-2011)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2012 至今)分别担任项目主任,生物技术所研究员张春义担任副主任,并主持日常工作。
从 2009 年开始,项目决定扩大研究范围,将马铃薯等作物也纳入进来,并开始研究一些新的营养元素,例如花青素、叶酸等。
之前我们遵循国际项目的路线,关注点也与之相同,但中国人群存在特殊性,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项目工作内容。
另一方面,在项目里面,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课题,针对整个技术链条不同的环节进行研发。所以从未来产业化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就已经从全产业链的角度做了技术创新的布局。
《高科技与产业化》:项目发展达到预期目标了吗?
范云六:我个人觉得项目达到了预期目标。目前,HarvestPlus- 中国项目已经取得较大进展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
我们坚持了十四五年,终于能进入产业化阶段,科学家的成果不再被锁在办公室、实验室里,开始进入市场、接近消费者,并对农业农村的发展也能起到一些作用。这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
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突破。目前的行业标准并不完善,这就让食物的营养含量阈值无法精确。项目团队应当推动这些工作的完成。
《高科技与产业化》: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范云六:我们关注的是营养,是健康,我们希望未来能给更多人提供更多选择。比如尽管我们已经有 20 多个产品或者品种,但实际上还不够丰富,尤其是蔬菜,因为经费等方面的限制,项目现在只能关注 3 种蔬菜,番茄、黄瓜和白菜,远远达不到需求。
我们未来计划根据不同地区人们喜欢的不同食物,作为研究对象,在不改变饮食习惯的前提下,让人们吃得更健康。
而且,HarvestPlus- 中国项目未来的成功与影响力将依赖于各方的科技支持以及经费支持。我强烈呼吁国家对营养型农业予以正式立项进行支持,以使我国的营养型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在中国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农业是根本,其核心本质是营养。中国项目目标的实现不仅将使中国 3 亿营养不良人群受益 , 也将为和谐中国与实现 Harvest Plus 项目的全球使命作出巨大贡献。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