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数千年前,生活在华夏大地的先祖们就开始了对构树的开发利用。从入药、造纸到饲料加工、园林栽培……,貌不惊人的构树扎根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如今,构树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北、西南等广大地区均有分布。
就是这样一种长期以来并不被世人所重视的树种,近年来通过科研人员们的不懈努力,在新时代开启了杂交构树新品种的研制和产业化科技创新的里程碑。2014年年底,构树扶贫工程被列入我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一举带动了逾八万贫困户脱贫。
一时之间,沉寂了千百年的构树迅速成为镁光灯下的扶贫焦点。近日,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李青松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指出,种植杂交构树根本不需占用耕地,从退耕还林的角度看应当大力提倡种植杂交构树。不过,目前退耕还林尚未出台针对种植杂交构树的特殊政策。
退耕还林二十年惠及逾亿农民
1999年我国开始推动退耕还林工程,这是截至目前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量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也是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以及全球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李青松表示:“退耕还林是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到今年已经二十周年。目前退耕还林(草)已近2亿亩,匹配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3亿亩,总投资已经达到4900亿元。投资规模超过三峡工程、西气东输以及南水北调工程。”
目前,退耕还林涉及全国25个省(区、直辖市)2279县,364个兵团和农垦的团级单位,3200万农户、一亿两千四百万农民通过退耕还林直接受益。
退耕还林范围重点主要为西部深度贫困地区,对地类也有要求。“其一,要求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其二,要是严重沙化耕地;其三,要求为大江大河源头和重要湖库周围15度至25度的坡耕地;其四,要是严重污染的耕地和产量低而不稳的农田。”李青松介绍道。
他告诉记者,前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即“用粮食换林草”,采用的政策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新一轮就是给农民实实在在的资金——你把树种上,种活就行,每亩国家给1600元。这笔钱五年内分三次给,第一年给900元(含种苗费400元),第三年给300元,第五年是400元。而草的补助为1000元,三年分两次给,头一年500元,第三年再给500元”。
二十年众志成城结出累累硕果
如此巨额的投资之下,我国的退耕还林究竟获得了哪些成效?
李青松表示,退耕还林的任务目标自然是要解决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问题,改善生态状况——这是退耕还林第一位的使命。同时,这个工程还有另一项重要使命便是扶贫。“前一轮的政策中‘以粮代赈’的‘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开仓济贫的意思。”
整体而言,退耕还林首先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风沙的危害,扭转了生态恶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到长江黄河上游看看,以前那种泥沙俱下的情况已经少见,河水也变清了。乌江原本是黑色的江,现在江水碧绿得如同翡翠一样美。住在黄河入海口东营的朋友也告诉我,过去黄河口每年新增土地2万亩,现在只有几千亩,面积大大降低了,这说明黄河的泥沙变少了,上游的退耕还林和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陕西毛乌素沙漠如今满眼翠绿,想找到一块大面积沙漠都很难。长白山山区的东北虎一度几乎绝迹,现在通过退耕还林慢慢恢复生态系统后,东北虎、东北豹等野生动物多了起来,还建立了国家公园。”
其次,退耕还林调整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李青松说:“过去农村都是‘广种薄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根本腾不出手去打工。退耕还林后,农民减少了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可以去往城里打工。粮林果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牲畜也实现了‘舍饲圈养’。”
第三,退耕还林还为精准扶贫助培育了内生动力。李青松指出,退耕还林工程总投资金额的75%都投给国家级贫困县,进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精准’两字体现在‘还什么林种什么树’——比如有的地方种文冠果、有的地方种花椒,有的地方种茶叶、有的地方种构木等等。总之,选对了一个好的树种就可以拉动一个产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种植杂交构树不必占用耕地
在李青松看来,退耕还林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国土生态安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九大已经明确提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要求。
李青松表示,退耕还林是中国步入生态文明时代的一个标志性工程。“退”,不是退步,不是倒退,恰恰是社会的进步。而“还”,则意味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属于自然的东西还给自然,意味着我们对自然法则有了清醒而理智的认识。“‘退’和‘还’两个字,代表着21世纪的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次飞跃,也体现了人的责任和担当。我认为,退耕还林应该大力提倡种杂交构树。”
在他看来,一棵杂交构树就是一台天然的空气净化器。“构树是治理矿区、治理雾霾、治理有害环境的好树种。它抗污染能力强,能吸收有毒气体,鲜有病虫害发生。李时珍《本草纲目》里所载的‘楮’即是构木,构树的果实及树根皆可入药,补肾利尿、强筋健骨。构树的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做饲料,可与紫花苜蓿媲美。而由杂交构树及其叶子加工成的猪饲料,猪不仅爱吃而且能让其肉紧实、有肉味,这种猪因此被唤作‘构香猪’。还有人用构树饲料去喂水塘里的鱼虾鳖蟹,想不到的是它们也非常喜欢吃。”
但是,目前我国杂交构树产业规模很小、产业链也不够完善。李青松指出,制约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包括种苗、政策、市场等等,更有“在什么样的地上种”的问题。
他强调道:“有人认为‘种构树与粮食争地’,这显然是不了解构树,在认识上也存在偏见。构树适生性强,在田头地边、塘畔渠沿、荒山荒地、矿区废地都可以种,根本不必占用耕地农田。”
发展构树产业需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李青松看来,发展杂交构树产业要处理好杂交构树与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即杂交构树与农民的关系,种不种植构树的最终决定权在于农民,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获得利益。“要把种杂交构树的账算清楚——一亩地成本多少、收益多少、比较效益多少等等。如果种构树的比较效益高,而且不是一般的高,农民怎么可能不种呢?利益在哪里,农民的心就在哪里,心在哪里,干劲儿就在哪里。”
第二便是处理好杂交构树与耕地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的十八亿亩耕地是谁都不能碰触的底线。李青松表示:“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粮食生产无论如何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粮食生产也有结构问题,耕地都种玉米、小麦、大豆、高粱吗?也不尽然。种杂交构树再加工成饲料,其实也是粮食生产。并不是地上种了树,地盘就是‘林家铺子’的。像种韭菜那样种植杂交构树,树就相当于农作物,土地本身的利用性质也没有发生变化。”
当前有观点认为,一旦大规模发展杂交构树饲料加工产业,会影响其他如秸秆饲料、紫花苜蓿、青储饲料等饲料产业的发展。
对此,李青松指出,第三个需要处理的就是杂交构树与饲料市场的关系,第四便是构树与林业部门的关系。“为什么林业部门对种构树也不太积极呢?原因之一为构树虽然本身抗性强、虫害少,但天牛喜欢在构树上寄生。虽然不会对构树造成危害,但会对周边的杨树形成危害。其二,不少人仍有许多疑问——种杂交构树算不算森林覆盖率?一年割三到四茬还能算森林覆盖率吗?林木蓄积量又怎么体现?”
曾从事过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的李青松认为,其实天牛的防控较好解决,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很先进。即便天牛将虫卵寄生到作为饲料种植的杂交构树里也没有关系,因为构树每一两个月就平茬一次,天牛卵还没孵化就被消灭了。
李青松说:“至于种杂交构树算不算森林覆盖率,要看具体情况。你在农田里种的构树,就不能算覆盖率。而在宜林荒山荒地荒滩,种的构树就应该算覆盖率。”
第五个则需要处理杂交构树与企业之间关系。李青松认为,对企业而言,杂交构树的种植一定要形成规模,如果树的资源太少就无法支撑产业链条的完整运转。“现代化或者智能化的工具用于杂交构树产业的前提是构树种植的规模化。有了规模化,产业体量才能壮大,企业机器设备开动起来才能‘吃得饱’。如果一年里机器设备只开动那么几天,其他时间闲置,再加上利润如果不高,恐怕企业的动力就会打折扣。企业没有动力,农民拿不到订单,谁又会愿意种杂交构树呢?”
他指出,种植杂交构树表面上看似简单,实际上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如果处理好这几个关系,再加上国家出台激励种植构树的政策,杂交构树产业获得大发展是有完全可能的。”
与此同时,李青松还强调,构树的文化价值也不可忽视。构树皮的价值被认识得较早,远古时人们便用于结绳。构树皮也是造纸的好原料,史料记载当年蔡伦造纸的原料就是构树皮。“在我国民间作坊里造一张构皮纸,从采料到揭纸共有七十二道工序,工艺极其讲究。构皮纸呈奶乳色,亮度柔和,是匠人扎灯笼、龙灯的首选,也可制作鞭炮、‘二踢脚’、‘冲天雷’;还可以制作导火索和灯芯,也是制作油纸伞必不可少的好材料。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人民币纸的主要材料也是构树皮木浆和短棉绒。因此,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而言,大力发展杂交构树产业也是十分必要的。”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