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5G开启“万物互联”时代实现“万物互联”则任重道远
——访电子科大教授、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
作者:向鹏 发表时间:2019年09月23日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5G商用牌照,中国5G商用元年开启。

 

  据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5G连接数为14亿,其中中国占4.6亿,超过北美和欧洲的总和,位列全球第一。

  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通信抗干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少谦在接受《高科技与产业化》文/特约记者向鹏采访时称,“我们做通信技术的,就好比在修高速公路。”“如果现有的‘道路’太窄、或不通畅,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的新需求,就要开始重新‘修路’。”

  李少谦认为,通信行业能做的是把“路”修好、搭好行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路’修好以后,想真正实现5G应用场景,一要看有没有‘车’在这条‘路’上开;二要看这条新‘路’适不适合运‘货’,”李少谦进一步强调,“而这些,仅靠‘把路修好’是没办法完成的。”

  2019年6月16日,在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2019创新创业发展论坛”上,李少谦介绍道:从1G到5G,移动通信约每10年出现一次重大技术变革。但与之前不同的是,5G是移动通信从“人与人的联接”走向面向行业应用的“万物互联”,所以5G应用是否成功需要各个行业共同努力。

  对于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的“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李少谦不以为然,“5G没有这么神,5G只是开启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仅是万物互联的开始,万物互联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需要6G、7G……阶段的发展,才能实现。”

  作为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李少谦在各种场合曾多次强调,5G商用牌的照发放仅是5G时代的开始,5G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在具体应用上。

  李少谦说,“在5G开始应用的最初几年中,仍会延续以手机为核心、为人服务的增强宽带化应用模式。而5G的万物互联是否能成功,实现从‘人的互联’到‘物的互联’的发展,要看5G能否与各行各业信息化深度融合。”何为“深度融合”?李少谦解释道,要看5G是否成为行业信息化要素中不可缺的部分。

  他认为,“未来,5G不仅要与各行各业应用深度结合,也要与AI技术携手,形成全智能网络,才能真正实现万物互联、万物智联。而这个工作会持续10年甚至更久。”

  商用移动通信网络每10年会发展新的一代,随着5G商用的开启,6G技术的研发也被各国提上议事日程。

  2018年7月,国际电信联盟(ITU)在日内瓦成立了Network2030焦点组(Focus Group on Network 2030,即FG-NET-2030)。该焦点组旨在探索面向2030年及以后的网络技术发展,包括新的传输技术、新的网络服务和应用及其使能技术、新的网络架构及其演进等。

  对各国而言,移动通信技术既是便利人们沟通的桥梁,更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体现,美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等都已进入6G技术研发赛道。李少谦介绍,电子科技大学早已开始着手6G技术的研究。2018年11月,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中移动等单位牵头发布了中国后5G移动通信展望白皮书。

  “全球需要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去探索人类对6G的新需求到底是什么?6G的愿景是什么?以及发展哪些可应用的6G潜在技术。”李少谦表示,对6G的需求主要取决于10年后5G的传输能力是否能够满足人类需求,而对6G的认识和理解也是全球共同研讨的问题。目前来看,天地一体化、太赫兹频段、智能通信等技术是共识度较高的6G潜在技术。

  最后,当记者问及媒体随着5G时代的开启会发生哪些变革时,李少谦总结道,5G对媒体行业可能带来的变化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形式更加多样,譬如内容将从平面视频的直播、录播发展到可以提供沉浸式体验的实时互动多播;二是服务更加个性,借助5G网络架构的改变和分布式缓存技术,内容投入更易实现个性定制化,同时,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终端的结合将催生内容个性化推送;三是场景更加广阔,5G物联网、车联网的应用,让媒体从家、商场、宾馆等传统场景渗透到更多移动、广域场合;四是内容更易管控,5G的网络切片与边缘计算功能,可以为媒体提供专用资源,对网络自媒体的内容监管会更准确、高效。

  李少谦认为,5G将为媒体行业的采、编、导、播等业务提供宽带移动、高效可靠、灵活定制化的信息通信平台,媒体行业通过5G将迎来一个新阶段。

  李少谦坦言,由以“为人服务”为主到以“为物服务”为主,5G像所有新事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需要不断改进换代,不断探索开拓,但“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