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标志,在支撑生产方式改变、生活品质提升、治理模式优化等方面展现出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王刚看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利好的政策措施、企业的务实创新,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机器人的使用将改变传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组织方式,代替低技能和简单重复劳动,促进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升经济增长率。”
他在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指出,机器人作为智能终端和产业互联网节点,嵌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将为个性化定制、社会协同提供发展空间,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带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机器人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和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全球来看,机器人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欧盟发布机器人研发计划,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发布机器人路线图,机器人在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当中地位可见一斑。
王刚表示,机器人已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在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人口红利逐渐摊薄,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要求、新共识的背景下,机器人产业必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供给侧来看,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在机器人研发、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方面实力雄厚,北京有资源,也有条件实现机器人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王刚说。
而从需求侧来看,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机器人的应用形成迫切需求。作为特大型城市,北京在公共安全、养老助残、医疗康复、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社会民生领域拥有巨大需求,这将为机器人拓展应用场景提供广阔市场,同时也将不断催生新产品,丰富高精尖产业的内容。
王刚表示:“北京加快发展机器人产业是强化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重要抓手,对构建北京高精尖经济结构,推行产业转经升级和提升空间社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机器人发展特色突出且成效显著
王刚表示,北京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近年来相继出台《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指导意见》,《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路线图》等政策文件,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机器人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创新创业生态日益完善。北京不但拥有清华、北理工、北航、中科院自动化所等国内外知名的机器人重点科研院所,还聚集了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机器感知与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等重点实验室和创新技术中心,中关村示范园软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全国领先,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成果不断涌现,带动形成国内领先的机器人跨界融合创新生态圈。
王刚表示:“此外北京是我国金融资本最雄厚、风险投资最活跃的城市,各类投资机构、产业基金、中介组织大量集聚,带动形成国内一流的机器人创新创业环境。”
二是综合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北京在机器人综合技术实验和公共服务能力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拥有国家级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服务机构,此外北京在机器人整机和系统集成,机器人核心产品和关键基础零部件均有布局,中关村示范区集聚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王刚指出,依托机器人大会的溢出效应,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明显的机器人产业集聚态势,带动产业实力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机器人企业数量超过400家,其中生产制造业企业50余家,全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
三是细分领域特色更加鲜明。近年来,北京在医疗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以及关键零部件领域集聚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企业,形成了独特的领先优势。
王刚举例道,如天智行、百汇维康、华科精准成为全国仅有的三家获得注册许可证的机器人企业。
“北京林天自主研发的特种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反恐排爆、消防安全、应急救援等多种场景,奥博研制出国内首款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型协作机器人,智同科技的高精密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五四三二”
基于北京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王刚表示,北京将统筹做好政策引导,进一步汇聚各类发展要素,完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提升优势领域的规模实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
“基于此,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正在制定《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1年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王刚表示,北京下一步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五四三二”。
“五”是构建医疗健康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仓储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4+1”产业发展格局。
医疗健康机器人领域加快骨科手术机器人、神经外科机器人等医疗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布局,推动多功能手臂、智能轮椅及智能护理机器人的研发生产。
特种机器人领域发展警用消防救援特种机器人,培育发展行业应用级无人系统水下机器人等等。协作机器人领域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加大协作机器人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拓展工业应用规模和培育服务业应用市场,提升协同集成和应用服务能力。
在仓储机器人领域,发展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超市、无人仓储等智能仓储物流技术产品,AGV智能拣选等智能工厂物流系统以及停车AGV、立体车库、塔库等产品和解决方案。关键零部件领域则培育发展私服点电机驱动、传感器、协同器等机器人零部件,推动产业化和协同布局发展。
“四”是支持四大产业创新模式:产学研用创新模式,支持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制造商+用户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模式,支持无人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无人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特种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感到,支持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促进机器人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
“央地协同创新模式,搭建央地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中央单位科技成果在京转化,以民品为导向加大机器人产业化投入力度,支持央企在京发展智能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智能装备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王刚说。
同时创新创业孵化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机器人创新创业活动,培育机器人前沿项目,创新型企业和双创示范基地,推行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创业孵化模式。跨界融合创新模式,支持企业搭建数据采集平台和技术开展平台,支持重点软件企业结合应用场景开展机器人集成创新,支持人工智能企业拓展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领域。
“三”是激活三大应用市场,即加大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工业企业集成应用机器人和实施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支持企业利用外包服务、新型租赁等模式拓展应用服务市场。开展服务民生领域示范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对接、线上线下定制服务等方式,推动服务机器人示范应用,支持企业参与2022冬奥会以及城市副中心等重大工程。
“二”是实施两大产业协同路径,完善机器人协同配套体系,支持相关企业园区建设机器人加工服务平台,满足机器人研发综适和产业化配套需求,支持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与零部件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建立上下游协作管理,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产业链协同,支持龙头企业在京津冀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链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发展模式,搭建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王刚表示,到2021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愿景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高地,具体目标包括:一是创新地位国内突出,涌现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三个以上产业创新平台;二是产业配套体系完善,培育三到五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机器人及相关产业收入超过120亿元;三是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工业机器人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当中发挥更大作用,服务、特种、仓储物流机器人示范应用取得新进展。
“我们将充分把握机遇,以实际行动推动机器人高质量发展,将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应用和创新示范基地。”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