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襄阳拥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资源和在汉江生态经济带与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中的区位优势。按照襄阳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襄阳接续主导产业的要求,分析了襄阳将产业重心拓展至生物医药产业的条件、不足、路径,提出了促进襄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对策建议,从而推动襄阳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与其区位优势相匹配的产业发展能力,有效促进“产业襄阳”与“绿色襄阳”建设。
关键词:区域协同生物医药创新驱动襄阳
近20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治疗方面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生物医药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从80年代开始发展,在1993年取得了第一个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形成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3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到“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并将其作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十三五”以来,各地特别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一批有价值可资借鉴的重要成果[1]。截至2018年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以北京、上海为核心,以珠三角、东北地区为重点,中西部地区点状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川渝等生物产业主要集聚区。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武汉、襄阳、南阳、汉中等地创新资源优势,打造制造业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生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2]。“规划”将现代生物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提出要发挥汉中、安康、商洛、邓州、嵩县、三门峡、襄阳、十堰等地中药材优势,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依托武汉、南阳、襄阳、十堰、荆门等地骨干企业,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等产业。
襄阳市作为汽车和机械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地区,更拥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优势资源:青山绿水、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资源,同时还有在汉江生态经济带与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中的区位优势[3]。襄阳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围绕接续主导产业的要求,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开拓创新产业形态,利用襄阳发展健康产业的现实基础与未来需求,产业重心拓展至生物医药产业,强化基础,提高水平,促进转型升级,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领域形成与襄阳区位优势相匹配的产业发展能力,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形成襄阳的支柱产业与未来广阔发展空间,推动“产业襄阳”与“绿色襄阳”建设。
探讨襄阳接续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推动襄阳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而大力推进襄阳产业升级对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快供给侧改革有重要意义。襄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生物技术的有力支撑,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对于实现襄阳跨越式发展有重要价值,也将成为襄阳的一项战略性选择。
1襄阳主推生物医药产业契合当地发展的需求
1.1生物医药产业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襄阳把握工业4.0和人工智能时代机遇的要求,要发挥好科技创新在襄阳生物健康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充分研讨襄阳生物资源特别是中草药资源的优势,开发健康医疗与医药新产品,探索健康养生与养老新模式;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开发的基础上建设区域性大健康创新中心,构建集成果孵化、保护、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转化机制,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统筹发展。
1.2生物医药产业是实现襄阳绿色发展的需要
生态治理是襄阳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襄阳将坚持生态优先,借生态优势积极培育绿色动能,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和落实在生物医药及相关行业全产业链的研发、制造、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在发展生态农业、中草药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开展微生物环境治理与修复,从而在绿色制造的产业发展进程中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
1.3生物医药产业是实现省内外产业聚集和分工协作的内容
襄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森林植被良好,生物资源丰富,有世界级天然中药宝库神龙架和自然野生药材资源。在汉江生态经济带生物医药产业协作机制框架下,更是可以利用汉江生态经济带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以及科研人才优势,实现流域城市协同发展和功能对接[4]。目前,襄阳正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水平,精心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因此要利用“一极两中心”的发展契机,推动襄阳健康产业融入鄂西生态文化圈,通过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做好精准发力,从而走上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一批立足襄阳、辐射周边的跨区域、跨流域康养产品、生物医药交易平台或成果转化中心、产业创新联盟与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开放、外向发展格局。
1.4生物医药产业是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的健康产业的发展与产业扶贫、改善民生相互协调,增强依托生物医药产业推动襄阳经济发展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做好襄阳中心城区与远城区、城区与乡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资源的配置与协调,在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载体中的布局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建设与同城竞争。
2襄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问题
由于襄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供给和保障中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体制机制,因此,襄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需要在基础、结构与发展方向等方面要清晰认知和力争解决相应的问题。
2.1核心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襄阳生物产业规模不大,企业整体以中小型为主,多数处于培育期,且产业领域发展不均,研发力量薄弱,细分领域短板明显,产业凝聚力和带动性偏低,企业资源集约化程度不够,整体竞争力弱,对经济的带动力不足。
襄阳生物医药产业尚未形成有效聚集,没有专门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企业分布相对分散。如医药行业,襄阳医药企业布局较为分散,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中襄城2家,高新3家,南漳2家,谷城1家,保康1家,老河口2家,枣阳1家,宜城1家,尚未建立专门的医药产业园区。同时,与国内的先进地区相比,襄阳生物医药产业缺乏具有规模的核心企业,企业规模整体偏小。医药制造业中,13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2016年产值规模仅为8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39%。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导致了产业总体规模不大。
2.2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产业创新平台
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襄阳缺少对产业发展具有持续带动力和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科研设施,这些对引导产业聚集有着重要影响的政策、平台使襄阳市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全省以及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分工协作中处于尴尬地位。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广的产业,涉及保健品、药品、医疗器械、健康食品、健康管理、休闲旅游、健康咨询等众多与健康紧密相关产业。目前,襄阳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制造、康养等领域,在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高端医疗器械、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等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中医药资源虽然丰富,但中医药企业数量极少,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未形成规模化与竞争优势。
襄阳生物产业发展面临层次不高,产品比较单一的诸多问题,行业中多是从事原料生产和产品加工,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效益较低。医药制造业等细分产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中游,缺乏本地配套企业,企业主要原材料外购比例高、运输成本占比大、产品利润较低、持续成长乏力。健康养老服务主要面向低收入群体,针对中高层次养老人群的服务相对较少,产业发展结构不完善、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
2.3创新能力较弱,各领域资源尚未有效整合
襄阳市现有的生物医药企业,除小部分龙头企业外,普遍缺乏相应的研发机构,新药、高端医疗设备等健康产品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同时,研发人才、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等高端人才比较缺乏,各领域专业人才较少、素质参差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较弱,企业和产品关联度差,相互间融合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同一产业内部企业间的关联度小,缺乏互补性,部分产业集而不聚,导致了产业协同效应难以发挥,严重影响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发挥。
2.4配套政策不健全,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襄阳在规划中有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部署,但后续政策跟进不够及时,没有专门的议事协调机构,在产业规划、园区建设等方面缺乏顶层设计,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投融资政策等方面也缺乏具体的政策激励措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各领域资源尚未有效整合,产业要素散、乱、小以及各细分行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相互间融合度较低,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尚未有效发挥。
2.5高端人才相对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结构的人才队伍是产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襄阳生物医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传统医药化工行业,缺乏高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严重不足。有一定的高等教育资源,但从科研发展能力的角度看,则相对较强,高校与科研机构力量分散、薄弱,熟悉企业发展和产业开发的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同时,宏观经济形势造成企业利润下降,但人力资源费用却在不断升高,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队伍面临人才成本过高和人才资源流失的压力。
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医药化工产业)科技投入比重相对偏低,科技资源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瓶颈”。与区域重点城市、园区比较,襄阳生物医药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重要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没有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还比较匮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掌握较少,难以形成上下游产品配套,缺少能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襄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经济环境下行的压力下如何挑起引导增长的重任是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3襄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机遇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黄金产业”“希望产业”和“朝阳产业”。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和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的引领,襄阳生物医药产业将呈现一个快速发展期。
3.1政策机遇将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我国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国务院、湖北省和襄阳市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文件,在健康领域,从市场准入、财税政策、要素保障等多方面都采取措施促进产业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规划方向,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些政策举措,必将大大促进襄阳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发展。
3.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健康理念转化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当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深入推进,会进一步为企业营造更有序、更规范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拓展新领域、新市场,逐渐形成一个规模更为庞大、运转更为高效的健康产业体系。国际经验表明,医疗改革会加快健康产业市场化进程,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迅速转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较大变化。健康需求由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化需求转变,高端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新型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也促使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医疗保险事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健康需求的释放。从我国的发展情况看,仍处于起步期,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关资料显示,美国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7.6%,德国和日本分别占11.3%和10%,均为其国家的支柱产业[5]。
3.3技术突破将大大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
当下发展阶段,新一轮的技术和产业革命正在酝酿。基因工程、分子诊断、干细胞治疗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正在极大地推动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6]。随着“互联网+”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公司和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医疗健康领域的逐渐渗入,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健康服务业态不断涌现,催生了远程诊断、智慧医疗、个体化治疗等健康服务新模式,新型健康产业业态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襄阳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3.4在世界级产业框架下可拓展高技术产业新空间
襄阳围绕湖北创新驱动发展和参与国际产业竞争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战略方向,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跃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面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共识。在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型产业持续带动经济增长的大环境下,襄阳医药化工行业通过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促进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与本地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更好地拓展襄阳经济发展空间。
4促进襄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对策建议
4.1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明显的高风险、高投入特征,周期长、难度大,产业化前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少,不利于争取基金资金支持,尤其是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突破、重大产业功能服务平台和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因而要发挥生物医药产业专项财政资金的专业性、明确性和特定性特点,加大在特色产品和技术、有示范意义的条件平台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产业发展良好、有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可复制推广模式的园区予以奖励支持,在产业布局和支持资金安排中予以优先考虑。
襄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襄阳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做好体制机制等系列政策创新,重点解决管理体制、土地利用政策、招商政策、引进人才政策、融资政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因地制宜,制定和出台有利于生物经济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有力措施,确保凝聚和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开发一批品牌产品,构建高效共享的基础平台,培育一批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走出一条特色的生物经济发展道路。
一是加强协调。襄阳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弱,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协调才能很好的推进。这就必须高起点设计,加强科技、产业、经济、市场等各个部门的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监督好政策制定后的落实,解决好企业发展共性问题,营造推动生物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研发环境、产业环境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二是搭建高效的管理营运架构,组建建设管理平台,加快建立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运营管理和市场经营体系,支持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双创”基地,并通过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生物医药研发、中试、三期临床、正式生产、合同加工外包等“一站式”服务。
三是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建立官、产、学、研、金融、中介机构等相结合的合作研发和生产运行机制,通过高效合作和相互支持推进襄阳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4.2引导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
生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集聚态势。要在现有的产业区域集聚基础上,探索以产业区域创新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实施计划等手段,推动产业上下游合作联动,“以点带面”地调动区域生物产业资源协同整合,形成“研发-生产-应用”等产业链环节的区域内合作联动。
4.3加强和引进高等学术资源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重点围绕完善生物产业创新体系,打造产业链研发平台,结合襄阳实际建设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在园区布局创新型企业,力争联合行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整合行业内的创新资源,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研发供给、成长型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的产业创新机制。
4.4明确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以生物医药、中药资源开发与现代中医药生产、医疗器械和耗材制造为重点培育和发展方向,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和康养服务,鼓励企业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释放医药产业产能;结合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效率高、市场应用优良的生物医药生产加工设备,提高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产能;对襄阳中药材资源进行挖掘,形成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种植模式,探索中医药研发与改进;拓展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形成具有襄阳地方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4.5支持和推动生物医药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以把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成为襄阳龙头支柱产业为目标,聚焦优势制药公司,重点加强生产控制与技术创新,加强新产品研发。要加快突破生物医药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产品,仿创并重,引导企业加大生物仿制药研发力度,快速推出更多的本土化的“品牌药”和“创新药”,全面提升襄阳生物医药制造业的省内、汉江区域和国内竞争力,从而建立起特色鲜明、技术先进、产业链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形成区域生物医药创新产品制造中心、药品物流中心和研发中心,有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生物医药制造企业。
强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药企的资源和产品优势,组织院士专家,大力突破襄阳缺乏高端医药研发和高端医疗服务的不足,引进前沿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强与国家级专业社团、行业协会的合作,通过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全国学会创新驱动服务基地等模式,持续指导重点企业和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提升襄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带动相关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张,有效提升襄阳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肖金成,申兵,黄征学.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构想与建议[J].西部大开发,2019(05):66-71.
[3]胡和平.襄阳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N].湖北日报,2017-11-03(012).
[4]张铮,王宇波,熊丽娟.汉江流域产业发展差异化战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7(08):62-67.
[5]当代经济管理.健康战略下发达国家发展养老健康产业借鉴研究[EB/OL].[2019-08-23].https://www.sohu.com/a/398133504_120051901.
[6]中国经济时报.五大新经济将引领“十四五”产业发展[EB/OL].[2019-8-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628317050954105.
(1 襄阳市科学技术协会襄阳441011 2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 3 中科科技培训中心北京100190)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