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新基建”时代中国工业安全的挑战和机遇何在?
作者:贺春禄 发表时间:2020年12月28日

   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家发改委也随后召开发布会,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相关负责人表示,初步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建”,骤然间成为中国各界关注的新焦点。在此背景下,中国工业安全将面临哪些挑战,又将遇到哪些机遇?

  韩明畅  网御星云副总裁

  作为安全从业人员,我们看到“新基建”背景下的工业安全将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和挑战。当然,对于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总是从二元辩证的视角来看,比如福祸相依、否极泰来等,因此我认为危险机遇是并存的,并且能够相互转化。我从危机对应的角度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危是技术上的。安全的老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层出不穷——这是我们这些从事安全领域人员的一个普遍共识。这些年IT环境中的安全虽然有所突破,但总体上水平不高,工业环境自身也还存在大量的安全问题。

  但是,现在“新基建”迫切需要将传统IT和工业物联环境连接在一起,风险是非常大的。对应危机中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安全不能成为产业和业务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必须适应新要求,不断研究和发展,实现融合智能和专注的工业防护范式的转型,覆盖海量分散、异构互联、可靠敏感的场景,才能为新基建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第二个危是思想上的。只重视业务系统建设应用,不重视网络安全防护。这个问题在传统IT系统建设中就或多或少地存在,在“新基建”背景下可能仍然会继续存在。

  对应这个危险,我觉得机会实际上非常大。因为过去IT安全遭到破坏和攻击后,只会造成信息泄密、网络瘫痪等虚拟损失。但在工业物联环境下,被攻击后造成的损失是生产失效、设备损毁、人员伤亡等。随着对损失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整个产业的安全意识会不断地提升。

  总之,未来的工业物联安全将是一个体系工程,需要业主方、自动化的厂商、监管方,还有安全企业等携手一起共同支撑“新基建”,让其发挥催化作用,保障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步。

  王冲华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保障技术所工业互联网安全研究部主任

  首先是机遇。随着“新基建”概念的提出,工信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了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标志性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以及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

  “新基建”的提出,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家、行业、企业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重视程度肯定会进一步升温。当前,在政策方面已经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发展铺好了非常坚实有力的道路。工业互联网安全的管理职责和定位将进一步清晰,多级联动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会更加完善。

  第二,随着大数据中心这种“新基建”的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新技术将更好地去助力工业互联网安全的态势感知、威胁信息共享等技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第三,依托5G的高可靠低时延的多网络切片技术,将助力工厂内外网的全面连接,工业互联网安全的覆盖面也将进一步扩大。

  挑战同样也存在于这三个方面。首先,国内工业互联网安全存在大量的短板技术及产品。随着“新基建”建设的推进,其带来的弊端会日趋凸显。那么,如何去突破工业互联网安全的短板技术以及“卡脖子”的技术将是一大挑战。

  第二,随着“新基建”的建设发展,工业互联网的供应链也会变得日趋复杂。如何从硬件、固件、软件、中间件、开发商、运营商等角度,保障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的安全将是一大挑战。第三,对工业互联网安全的公共服务能力要求也更高。如何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信息共享、应急协同、工业互联网漏洞库、病毒库、微代码库等公共服务能力也将是一大挑战。

  颜培  和利时信息安全研究院副总经理

  在面临的机遇方面,“新基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化转型和信息网络的建设进程,为包括自动化、工业互联网在内的新兴产业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新契机和新机遇。尤其对工业自动化领域来说,可以带动工业智能制造和智能化转型升级进入一个快车道。

  有机遇,同样也伴随着挑战。高速发展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对信息网络安全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万物互联和异构多复杂系统的信息融合,将大系统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新基建”下复杂系统的集成和信息融合,将对已有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网络安全技术带来新的挑战。构建和完善能够适用于“新基建”的异构多元系统,这种网络安全标准体系、技术保障体系以及技术防护模型,将成为未来“新基建”建设过程中急需要同步规划以及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