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阳凡林:为大陆架划分提供更精准数据
作者:杨洋 信永华 贺春禄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25日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从未停止。

  上至宇宙,下至海洋,但凡人类能探索得到的都是梦开启的地方。

  一个农家子弟出身的高材生,在经过名校、名师和长达20多年的实践磨练后,成长为山东科技大学海洋测绘学科带头人,成为“海洋测绘”的筑梦人、圆梦人。

  他参与完成的成果,应用于尼日利亚等国大陆架划界中,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发明了多波束假地形处理方法,开发了假地形处理软件模块,解决了假地形改正关键技术问题;他研发的软件,为大陆架界限点的确定提供高精度地形数据,成功应用于国家海洋专项。他主持完成的成果,能对复杂海域进行高精度、全覆盖地形测量,对于“认识海洋”,摸清海洋的每个细节提供技术支持……

  他,就是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教授阳凡林。

  解决复杂区域的测量难题

  “由于‘人不方便下、车下不去、船上不来’,海岸带、岛礁等复杂海陆过渡带等区域一直是测量难题。”近日,阳凡林在接受《高科技与产业化》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团队一直在探索船载全覆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一体化测量方法,为解决复杂海陆过渡带测量问题探路。前不久,这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

  阳凡林认为,海岸带、岛礁等复杂海陆过渡带等重要区域一直是测量难题。为解决海陆过渡带测量中的“基准”“空白”“分类”难题及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阳凡林已经扎根海洋测绘研究领域长达20余年之久。眼下,他正在忙着关于海陆过渡带船载一体化高精度无缝测量与应用关键问题研究,为该区域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阳凡林介绍,过去海陆常采用不同技术手段分别测量,效率低下,在交界处易出现测量空白,又易造成海陆数据一致性较差,还会因海陆数据分辨率、地理属性和介质环境不同而难以一体化建模与分类认知。船载多传感器一体化测量技术为解决此难题提供了手段,前提是解决海陆测量精准无缝覆盖、位置基准统一、一体化建模与双介质地物分类应用等关键问题。针对上述问题,他们着手探索区域自动化测量手段,突破海陆过渡带测绘技术瓶颈。

  筹建海洋测绘专业

  1974年,阳凡林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农村家庭,自幼学习成绩优异。1998年,本科毕业参加工作两年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三年后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

  “在校学习期间品学兼优,两年半的时间即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在我国海洋测绘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在立德树人方面成效显著。”刘经南如是评价阳凡林。

  为进一步提高学术能力,2005年至2007年期间,阳凡林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金翔龙院士、李家彪院士和初凤友研究员。期间,他参与了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大陆架专项、西北太平洋专项等重大项目,研究视野进一步开阔。

  多年来,阳凡林醉心和痴迷海洋测绘、GNSS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从大学本科到博士学习研究阶段,我一直有着这样的海洋梦,选择海洋测绘。测绘不仅包含常见的工程测量,还涵盖了海洋测绘、卫星定位与导航、卫星数据处理等,经过慎重的考虑,我选择本专业,或许,这就是我与海洋的缘分吧!”阳凡林笑着说。

  阳凡林认识到,“经略海洋”,首先要进行海洋测绘,才能“认识海洋”,摸清海洋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点。事实上,在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传统管辖海域,存在大片测量空白区,就算是已有的海岸带调查成果,海陆交界处也常存在较大未测的缝隙。随着海洋活动的急剧增加,对复杂海域进行高精度全覆盖测量需求愈加迫切,这一直是我国海洋测绘的技术难点。为此,作为海洋开发基础和先导的海洋测绘尤其重要。阳凡林认为,无论是从国家海洋战略来说,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海洋测绘研究前景备受看好。

  2009年,作为主要负责人,阳凡林和山东科技大学同事一起筹建了国内首批海洋测绘专业。

  阳凡林认为,设立海洋测绘专业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适应和满足国家海洋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迫切需求,是完善测绘学科培养体系、拓宽测绘学科领域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必须培养大量不同层次的海洋测绘专业人才。

  截至目前,山东科技大学海洋测绘专业已成功培养7届毕业生,各届毕业生都是刚一毕业,即被用人单位“抢购”一空,呈现“供不应求”局面。海洋测绘专业也成为山东科技大学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

  喜欢钻研的“拼命三郎”

  阳凡林做事喜欢“钻”,求“精”求“深”。“一旦决定要做的事,就要精益求精,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

  阳凡林说,“没有哪一项成果是唾手可得的。做科研会碰到难题,会遇到很艰难的阶段,只有坚持探索,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工作狂”“拼命三郎”,是阳凡林团队对他的一直评价。

  已跟随阳凡林学习了5年海洋测绘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崔晓东回忆说,在复杂海域高精度全覆盖地形测量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攻坚阶段,阳凡林带领团队昼夜不停,攻克了无数个技术难关。有一次出海,碰上狂风巨浪,阳凡林没有选择速去避风港,而是坚持继续采集一条长达几十公里的测线数据。铜钱大的雨点砸在甲板上,工作船在海里上下颠簸,异常凶险。阳凡林抓栏杆的手都麻木了,下船后海浪颠簸的感觉久久未消。“虽然历经艰险,但当拿到完整数据时,一切都是值得的。”阳凡林说。

  近年来,阳凡林与该团队在船载一体化测量、多源数据融合成图方面坚持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研发了一套效率高、风险低、精度高的海洋测量技术与方法,为海底资源开发、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科学研究“护航”,显著提高了我国海底地形测量技术水平。

  可是,对海岸带、岛礁等复杂海陆过渡带而言,传统的测深仪声波无法到达,激光难以穿透一般水质的水面,导致相关区域测量存在一定宽度的空白,难以绘制一体化地形图。

  “难题就是课题,”阳凡林介绍说,“多年来,我们瞄着问题上,盯着难题干,研制了包括多波束测深技术在内的船载一体化测量技术,实现了海陆过渡带地形无缝测量。由于其精度高,风险性低,而准确性更强,加上采用船载移动测量系统,一次航行可完成全部测量。发明了一整套海底地形地貌数据处理与成图技术,能够准确绘制完整的水上水下地图,便于人们直观、感性地认识海陆过渡带地形。配套开发了海底地形采集、处理、成图与应用系列软件,直接服务于大陆架划界、数字海洋建设、海底科学研究、新版海图出版和工程环境勘测,经济效益显著,市场需求前景巨大”。

  正是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和“遇到南墙撞破墙”的决心,让他在科研上收获颇丰。他参与完成的“中国海大陆架划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负责研发的“多波束测深精细处理软件”为大陆架界限点的确定提供高精度地形数据,成果直接应用于我国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的划界文件中。

  三尺讲台上的儒雅师者

  阳凡林面目清俊,气质儒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位和蔼可敬的师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教师,阳凡林每年承担本科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无论平时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他虚心向前辈专家学习,不断吸收并改进国内外同行的优秀课件,尽量以较多的实例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趣,能学到东西”,是学生对阳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2016级海洋测绘专业博士研究生辛明真感激地说:“疫情期间,以‘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的自觉,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坚持刻苦学习,精心钻研,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完成高水平论文2篇。”

  为什么不愿意离开“三尺讲台”?阳凡林说:“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任务就是育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教师的责任。”

  阳凡林告诉记者,担任山东科技大学海洋测绘学院院长后,工作量大大增加了,但他依然奋斗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开设《海洋测量技术》《海底地形测量》《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空间大地测量》等9门课程,同时承担本科生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

  课堂上,阳凡林用渊博的知识教授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课下,他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利用自己的丰富阅历,引领和鼓励学生坚定报国信念,树立远大目标,珍惜青春年华。近年来,他培养的学生30多人参加大洋科考、极地科考等任务,为国家经略海洋做出了贡献。

  二十多年来,阳凡林始终未离三尺讲台,在做好老师授课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同事一起建立了海洋测绘学科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和高层次科研平台,组织撰写了我国首套《海洋测绘丛书》,该丛书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解决了海洋测绘教育20多年来教材缺乏的问题。

  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研作风、忘我的工作精神,使青年学者和学生倍受感染与鼓舞。

  “相比称呼他‘院长’,我们更喜欢叫他‘老师’——最难忘的恩师,因为他总能在我们迷茫时指明方向、提供帮助。”这是海洋测绘工程2016级同学王峰发自内心的感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些年来,阳凡林荣获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未来之路依然艰辛,海依然很远、很神秘。阳凡林与团队会一如既往,坚守初心,着眼于海洋测绘高科技,力争为国家开发海洋提供更多的海洋自然地理要素,在经纬大地烙刻奇迹,在岁月深处续写荣光。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