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周守为院士:中国油气消费仍将增长加大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力度
作者:肖琳芬 发表时间:2021年01月26日

  “二十一世纪的两大尖端高精尖技术,分别是航空航天工业与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工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和高敏感。”

  近日,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世界海洋科技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守为作如上表述。他认为,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世界能源需求量出现萎缩,但只要我国经济继续发展,小康社会仍在建设中,中国油气能源的消费还会稳定增长。

  有机生存理论是主流

  黑色、粘稠、深褐色液体,这是人们对石油的基本印象。周守为指出,这一印象主要指陆上石油,其实石油有不同的颜色,跟人们日常看到的汽油并不完全一样。

  按照权威机构的解释,石油是自然界中以气态、液态或固态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混合物,包括原油与天然气。

  “什么是烃类?烃就是碳分子和氢的结合,总称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多种碳氢化合物组成的液体可燃矿物,而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以烃类化合物为主的可燃气体。”周守为说。

  众所周知,石油的用途多种多样,最重要是作为能源来使用。目前全球60%左右的能源都是化石能源,未来至少还有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会继续使用。另一方面,石油也是全球重要的化工原料。作为化工原材料,可能永远都会在人类社会中使用。

  关于石油的生成理论,周守为表示目前有无机生成理论和有机生成理论两种。

  无机生成理论即在地下100公里以下、压力大于30000个大气压的地方,其温度超过700度。由地核中喷射出来的氢元素与地幔中的碳元素结合,从而生成了油气。

  不过,周守为认为,这种理论目前还不太成熟。“业内一致比较公认的是石油有机生成理论,古代生物的遗体埋藏在地下,在缺氧环境下经过高温高压和漫长的时间形成了石油与天然气。”

  海上石油勘探开采难度大

  埋在地层里的石油,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种油田——比如在岸上看到的河流或者水田,事实上,石油储存在海绵一样的岩石空隙当中。

  那么,地质人员、勘探人员要如何才能在海洋中找到石油?

  周守为解释道:“我们在海面上放置一些人为的地震装置,把地震波传到海底,海底的岩石、岩层具有不同的密度和特点,这些波再反射到水面后,我们收集起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部分要进行人为的地震;第二部分是通过反射出的波型来分析地下构造;第三个部分由勘探人员来打井以证实地质家们的预言;第四部分即进行油田的开发,少则十多年,有的长达四十至五十年。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海洋石油的开发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重视。2010年我国建成“海上大庆”,截至目前已经连续十年保持年产五千多万吨原油。

  周守为表示,海洋石油工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高科技和高敏感。

  中国南海的北部历年台风频发,巴西、印度的海上石油平台也发生过爆炸和倾覆事故。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发生“深水地平线”的爆炸事故,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灾难。

  不难看出,海上石油工业的风险比较大,而且地下构造非常复杂,很可能投入极大也找不到油气田。

  周守为指出,海上打一口井是陆上打井费用的四到五倍,而在深水打一口井又是浅水打井的几倍。

  “二十一世纪的两大尖端高精尖技术,一是航空航天工业、一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我们要在深海里面打井,打的不可能是直井,都是斜井或者水平井,这就要求在地下几千米都能够精准地打到油气田。”周守为说。

  很多装备还必须将它们放置在海底,这需要使用很多大型的装备。比如在我国上海制造的,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并建造的30万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海洋石油117”号,比北京的京广中心还要高出100多米。

  但海洋石油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行业,许多开发的海域都存在争议。周守正认为:“我们要建设海洋命运的共同体,也要把南海变成我们共同的家园。”

  疫情后时代油气供需的变化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欧洲大瘟疫之后,促成了欧洲人思想的转变。从“以神为本”过度到“以人为本”,从而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也结束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

  因此周守为认为:“这一次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对科技进步的认识,以及对于管理体制的认识,甚至改变地缘政治世界格局。”

  南海是未来接替油气能源的主战场,也是未来海上石油的发展机会。2020年第一季度统计显示,中国油气消费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出现增加。与去年同期相比,原油消费量增加了14.4%,天然气增加2.4%。二季度则增加得更多,原油消费量增加10%,天然气增加了9.3%。

  “这说明尽管世界能源需求量在萎缩,经济也出现萎缩,但只要我国经济继续发展,小康社会仍在建设,那么油气能源的消费也会稳定地增长。”周守为说。

  面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他认为,这也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疫情发生后全球经济出现衰退,但几年后还是会再次繁荣。

  “中国崛起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挡的,对于能源的需求从长远看,仍然是旺盛的。全球油气需求短期内会缩减,但我国油气进口量和生产量将与之前基本持平或者略微增加。”

  海洋石油科技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海洋石油科技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周守为表示,首先是中国近海的勘探与稠油开发。“中国近海的油气田产量已经持续多年为年产5000万~6000万吨,是我国‘十四五’期间原油增量的主要贡献者。最近我们在渤海湾又找到了亿吨级的大油田。”

  其次,他认为,今后液化天然气可能形成数万亿的产业集群。

  液化天然气即天然气冷却至负120度时,600立方米的天然气会变成1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便于输送与运输,可以使天然气成为在全世界可以流通的商品。

  2018年,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高达5000多万吨,占我国进口天然气的60%以上。液化天然气从气田生产到液化、储存,再用轮船运输到需要的国家和城市,之后气化,输送到用户的终端,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这个产业链包括着非常巨大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可以形成数万亿的产业集群。”周守为指出,每进口一千万吨液化天然气就可以直接创造超过四千万元的投资额,将为超过15万人提供就业机会。

  2018年,中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拉动了2.2万亿经济体。一旦年进口达到8000万吨,液化天然气将会创造3到4万亿元的产业集群。

  近十年间,全球勘探到的过亿吨级大油田都在深水区,我国南海也是未来勘探的重点深水区。

  周守为指出:“什么是深水?超过300米的水深称之为深水,超过1500米的水深称之为超深水。我国南海从距离岸边300多公里的距离开始,都是深水甚至超深水。”

  南海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南部原油资源量是北面的四倍,天然气是北面的三倍。2014年我国已经建成一个30亿立方米年产能力的荔湾3-1气田,带动开发了周边4个油气田的滚动开发,形成50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由300米到1500米水深勘探的跨越,初步建成了一套工程技术体系。

  此外,天然气水合物也是海洋石油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天然气水合物实际上就是天然气分子与水分子结合而生成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类似冰雪,可以燃烧。”周守为指出,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蕴藏量非常丰富,是已知的所有碳氢化合物总量的2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未来能源接棒的“主力军”。

  2017年5月份,当时的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用降压法试采天然气水合物成功。“中央和国务院都发了贺电,同时也指出这是万里长征迈出的关键一步——但毕竟也只是第一步。”

  周守为认为,今后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距离商业性开发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