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他是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的“领头雁”;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他是带领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他将满腔热血奉献给了挚爱一生的教育事业。他就是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刘福胜。
怀揣“利他心”逐梦前行
1984年,大学毕业后的刘福胜被分配到齐鲁石化研究院工作,在那工作的17年里,他没有中断深造,一直努力提升自我。硕士、博士、访问学者……在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他逐渐明确了初心,那就是坚持走科研之路,为自己的领域尽一份微薄的力量,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心力,让学科能更好的发展。
2001年,一心作科研的刘福胜来到了青岛科技大学,在学校良好宽松的氛围里,他“坐上冷板凳”搞起了研究,这一“坐”就是四年。2004年,学院领导班子空缺,书记、院长主动找到刘福胜,给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报名竞聘教学副院长。“虽然我知道走上管理岗位一定会分散很多精力,但我认为做人不能只为了个人利益,还是要为学科、学院、学校乃至社会做出贡献,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就这样,刘福胜从2004年起走上了管理岗位。光阴荏苒,从学院到人事处,再回到学院,转眼就到了今天。多年来,他怀揣一颗“利他心”,努力为学院添砖加瓦的同时,也不忘初心,一直将“学以致用,为社会做点事”的想法铭记心间。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事。刘福胜虽然走上了管理岗位,但做到了管理工作与业务工作齐头并进。
“业务与管理都做好才能服众,也能对老师们起到促动作用。”刘福胜说。他在企业时接触应用型课题较多,比较清楚企业的具体需求,借助这一优势,刘福胜在产学研领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8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其中负责完成的“(甲基)丙烯酸特种酯系列产品制备”“系列(甲基)丙烯酸型阳离子聚合单体制备及产业化”“特种聚合单体衣康酸系列衍生物制备”“高纯度固体乙醛酸合成新工艺”和“新型功能化聚氨酯弹性体的可控制备及产业化”等技术已分别在齐鲁石化公司、安徽巨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青岛琅琊台集团公司和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等实现产业化,最大规模达10万吨/年。已累计实现产值100余亿元,利税20亿余元。
谈起安徽巨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的项目,他记忆颇深,那是一个一万吨的生产装置,在投产开车时,刘福胜与一名年轻教师一起,每天在装置上爬上爬下进行调试。“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还下着小雨,南方的冬天很阴冷,我们两个倒班在现场指挥,通宵都是家常便饭,就这样坚持了一周多的时间,最终装置顺利按计划投产。”刘福胜回忆道。
构建“共同体”驰而不息
仰望星空,足履实地。作为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化工学院发展的领军人,刘福胜以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为己任,铭教育初心、践育人使命,带领班子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营造了心齐、气顺、劲足、实干的工作氛围,他以求真务实、攻坚克难的精神品格带领全院师生获得了“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实现了学院各项工作的新突破。
采访过程中,刘福胜说:“学院就像一个共同体,氛围很重要。要想团结和谐、凝聚力强,首先班子要团结,做好表率。”2018年化工学院被山东省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团队”,2019年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7~2019连续三年领导班子和学院全体中层干部考核优秀,这种亮眼的成绩在全校内都是数一数二的。“我们的班子特别团结,能做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内耗少,效率高。”刘福胜说,“化工学院强调树立规矩意识,在工作中做到规则在前,在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实验室等资源分配等方面,坚持严格按照规则办事。”
刘福胜带领学院领导班子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六位一体”育人队伍,凝聚“三全育人”合力,打造具有化工特色的“共同体”,化工学院上下一心,收获了累累硕果。三年来,学院引进五层次及以上人才33名,其中三层次3名、四层次2名、泰山学者1名、青年泰山学者2名。在学科建设方面近几年成绩尤其显著: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教育部第四次学科评估B+学科,是山东省省属院校唯一获评B+的理工类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和一流学科高峰计划(经费5000万)、在青高校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经费1500万);化学工程与工艺获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经费4800万);获批山东省生态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经费3000万元),为学校争取建设经费1.43亿元。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获批药学一级硕士学位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清洁化工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获批山东省培育建设。
提前“谋篇章”担当作为
制药工程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的点点滴滴,让刘福胜记忆尤深。从2017年申报专业认证,到2018年进校考核一次性通过,再到2019年报审国家一流专业,刘福胜坦言,这离不开学院的提前谋划。
“相比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制药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由于前期投入较少,该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条件很差,空间面积小、试验设备陈旧。”刘福胜说道,“为了学科更好地发展,我们提前谋划,决定抓住机遇,申报专业认证,以争取学校建设投入。”申报被受理后,时间非常紧张,因为当时的实验室面积、设备台套数和教师人数等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学院迎难而上,在大学科技园租下了700平米的实验室,准备将教师的科研实验室迁到此处。但因为科技园不是专业的实验室,上下水和通风等都达不到实验条件要求,老师们一开始都不愿意搬迁。面对这样的境况,刘福胜一方面亲自给老师们做工作,劝说大家从大局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实验室的改造工作,最终得到了老师们的理解与支持。“实验室改造是利用暑假进行的,那段时间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就怕出安全事故,因为实验室里面积攒了很多危险化学试剂,安全隐患较多。经全院老师共同努力,终于按期按质完成了实验室的改造、搬迁和设备采购安装工作,为专业认证的顺利通过奠定了硬件保障。”刘福胜说。另外,自评报告的撰写是另一根难啃的硬骨头,由于时间短、基础资料薄弱,自评报告反复修改撰写了许多次,院长书记等学院领导亲力亲为,经学院上下共同努力,自评报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并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进校现场认证考核。
通过这次专业认证,显著促进了药学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先许多学院想要引进的人才在看了实验室条件后都离开了,但是改造之后,药学学科引进了多位博士和第三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实力明显增强,为药学一级学科和制药工程国家一流专业的获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领导班子也赢得了民心。
心怀“使命感”脚踏实地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我认为关键是将精力放在管理工作上,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干事要对得起良心,不能为了平稳就不付出,这样会影响学科、学院乃至学校的发展。”刘福胜说。周一到周五,他将时间全部用在了管理工作上,为了做到不耽误教学和科研,他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周末几乎都在学校度过。
刘福胜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3项,企业项目20余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石化集团总公司技术发明三等奖2项,山东省专利创新奖2项。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1部,申请技术发明专利52件,已授权46件。三年来,刘福胜培养硕士生43名,博士生5名。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近三年在全校高绩点教科研业绩排名中名列前茅。2016年,学校建成CCE大楼,学院的科研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刘福胜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不能因为自己是院长就搞特殊,要吃亏在前,享受在后。”刘福胜笑着说。在这样的以身作则下,学院老师们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年年底,教研室、分团委、实验室等轮流述职,大家互相交流学习,以成绩说话推先评优,不搞轮流坐庄,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如今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从得到通知到现在,刘福胜带领团队不断梳理材料,“几乎每一页、每个字、每一个细节都顺了很多遍,竞争激烈,只有领导带头引起重视,对事情精益求精,大家才会更重视,将材料落实落细。”他说。在出差途中改材料,修改PPT到凌晨对于刘福胜来说已是常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秉承着脚踏实地态度,抓好每一件事的落实,将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后,立足本职,奉献社会,用自己的真情、真心换来了社会的认可。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重实干、善管理、懂业务。刘福胜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心系教育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情怀。
![]() |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