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高校缘何成为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作者:田保中 发表时间:2014年09月25日

 

  我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了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于是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主要包括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政府资助企业研发和推动产学研合作三个措施,但是目前还无法就这些措施未来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下一个结论,我国的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合作目前依然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境地,据本人的观察了解,高校企业正日益成为我国尚不太理想的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

  相关政策实施效果不彰的主要原因

  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主要目的

  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包括两类,一类是以基础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一类是创业型人才,也就是在海外有过非常好的产业界背景、被地方政府用优惠政策吸引来的、已经在国内开始创业的人才。“千人计划”人才中的大部分为第一类人才,多为各大著名高校和中科院高薪聘请。因为我国政府希望能尽快提升我国基础科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我国高校和中科院高薪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尽量多出有影响力的SCI论文和申请政府的各项研究基金,并不是着眼于面向产业应用的科技创新。如果不好好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土壤的话,一味寄希望于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也无助于中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创新大国。

  企业自主研发高投入低产出

  我国各级政府不但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在科学研究上,而且在资助企业自主研发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规模之巨甚至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但是,实际上美国人心里很清楚,我国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依然是“高投入低产出”,这源于政府的巨额资金投入很难得到有效监管和科学评估。

  实际上,迄今为止除了华为之外,我国企业在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基本上乏善可陈。我国政府的决策层很清楚,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始终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于是各级政府不惜每年拿出巨额资金来资助企业搞自主研发,每年的科技项目申请也变成了企业各显神通的“圈钱”大战,而这些来自政府的研发资金的使用效果非常值得怀疑。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某个自主研发项目申请到了数千万的政府资助后,却搞起了房地产和开矿,该由谁去厘清其中的问题呢?有一点很清楚,尽管政府为一些“神通广大”的企业投入了支持自主研发的大量资金,但是我国产业界在一些重大战略领域(例如高性能碳纤维、先进科学仪器和高端装备制造等等)并没有多大进步。

  很多产学研合作名不符实

  政府鼓励支持高校和中科院与企业就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开展密切合作,每年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申请似乎也演变成了年复一年的“圈钱”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企业永远占主导地位,很强势,处于弱势地位的高校老师帮企业写申请材料,然后获得一点利益。政府拨给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万,企业拿走80万而与之合作的“学”方只能拿到余下的20万,企业拿这些钱真正搞了些什么水平的自主研发?只有企业自己知道。

  我们可以理解决策层的良苦用心,他们也想将我国的科学研究、企业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提升到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层次,但是因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科学评估机制,所以那些为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作出的政策安排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有一个亮点国人可能还没有注意到,那就是高校系企业,即由高校、中科院及其老师或研究人员创办或参与创办的企业,尽管其规模和总量尚不足与央企巨无霸们相比较。

  我国高校系企业的主要特点

  尽管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一直饱受国人的诟病和指责,但是高校教师出于各种原因创办或者参与创办了很多企业,这些高校系企业在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和表现却是值得称道的,至少在国内是这样。

  大多具有独门技术或核心技术

  高校教师之所以敢于创办企业,是因为其在过去多年的科研中积累了一些完全属于自主发明的核心技术,而且他们对于自己掌握的技术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的水准心中有数,至少在我国是行业内具有创新性的独门技术。清华、北大和浙大等老牌著名大学创办的企业就不用说了。以苏州大学教授陈林森为核心创办的上市公司苏大维格就拥有国内非常先进的激光防伪技术。南京工程学院尽管只是一个由南京的几个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本科院校,但是几年前其就拥有了一家几乎垄断了国内地铁防护门(闸门)市场的上市公司,其核心技术来源于该学院的几位老师多年来的科研积累,据说该学院未来至少还会诞生2家上市公司。

  不管这些企业的创办者追逐的是个人或者“小我”的利益,还是出于“产业报国”的志向,他们都有信心利用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和技术研发能力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

  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

  在我国,与大多数从底层打拼出来的草根企业老板们相比,高校老师受过良好的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国际相关行业的技术进展了解得也挺多,他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确保企业生存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的唯一途径,所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能坚持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尽管过去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条件较差,但是这些老师在不太理想的科研条件下都保持着对科研工作和技术研发的热爱,创办企业后,他们当然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继续通过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来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这就是高校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抵抗市场和经营风险的能力很强

  我国众多的高校系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可以归纳__为以下几个原因:

  1)高校系企业拥有短时间里难以被模仿超越的核心技术,在经营企业时相当有底气。高校及其教师在开始创办企业之前都是想清楚了再采取行动的。

  2)高校系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高校系企业的老师只要保留了其在高校内的职位,他们就可以合理合法地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可以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为企业持续搞些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尽管这种做法引来了一些指责,但是总的来说对国家还是有利的。

  3)高校系企业很少卷入“三角债”甚至“N角债”陷阱。一是因为高校老师大多具有控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会坚持合法规范经营。二是因为,他们了解市场和国内外相关行业的技术现状,对自己的技术和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竞争力有信心,不会允许交易中“赊欠”之类的情况出现。

  4)这些老师保留了在高校的教职可以让其多一份保障。大多数高校教师在创办企业后,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教职,认真履行着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职责,这可以保证他们依然有一份不太多但还算稳定的收入,使他们在经营企业时可进退自如并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在我国,高校系企业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高校教师自办或与他人合办的法人企业;二是高校创办的法人企业;三是校外企业作为投资方、高校教师主导运营的企业。甚少听说某家高校所办的企业关门倒闭了,相反,倒是有不少高校教师通过创办企业成为了隐形富豪。

  最近,国家高层希望我国的高校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源泉,这恰恰印证了本人前面的观点,因为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依然没有承担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这才是合乎科技发展常理的社会分工。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高校系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但在科技创新和自主研发方面却成为了一个主要的亮点,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局面的出现呢?

  成为科技创新中流砥柱的原因

  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处于弱势

  我国尚没有建立起一个权威公正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一个发明专利卖给企业应该要多少钱?基本上是企业或者老师随便出个价就成交,根本体现不出知识产权的真正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技术持有方完全是吃亏的。因此,由于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中老吃亏,还不如自己办个企业,一些高校系企业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不愿和自大的企业老板打交道

  一些与草根企业的老板有过合作经历的同事告诉我:这些老板都很自大,因为他们自认为最熟悉市场和技术。他们对从高校实验室里出来的技术过于挑剔甚至不屑一顾,而且常常据此压低技术合作交易的价格。实际上,高校解决的是“所发明出来的某种新技术产业化的可能性”问题,而将技术开发成产品推向市场和解决生产细节问题才是企业的强项。因为草根企业的老板大多过于自大,要想遇到一个不自大、懂得尊重别人,喜欢技术创新的老板是非常困难的,久而久之高校老师就不愿意与企业搞产学研合作了,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创办一个企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技术变成市场上可以看得见的产品,更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我”利益驱动

  如果没有足够的额外创收,我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大学老师的收入实际很低,在大学里,一个教授、副教授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收入不过4000元左右,还不如一个自己培养的的硕士毕业生。因此,很多高校老师不得不利用自己通过科研积累的一些独门技术在外面开办企业,既能为自己增加收入,也不会让辛苦研发出来的技术成果付诸东流。高校自己创办企业的目的也是为了给高校增加收入。实际上,敢于到外面拼搏的老师大多数还是比较成功的,通过诚实劳动增加个人收入,让自己过上体面生活也无可厚非。

  高校及其教师已经创办了很多企业,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高校系企业被创办出来,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高校系企业越来越多,孰是孰非?会不会影响我国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高校教师过多参与企业经营活动对教学肯定会有不利影响。以色列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以色列建国后的很长时间里,以色列高校教师的收入很低,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于是以色列的高校教师纷纷到企业兼职赚外快补贴家用,长此以往导致以色列高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很差,没什么国际影响力。这引起了以色列政府高层和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以色列政府将高校教师的工资翻了一倍,同时规定高校教师一律不得在企业兼职,必须一心一意地在学校教书和从事学术研究,后来以色列的科研学术水平迅速提高了,还诞生了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高校和教师创办企业,虽然目前还是我国各级政府所鼓励和大力支持的,在未来较长的时间里,“高校和高校企业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也还是形势使然。如果未来的某一天,那些与高校教师没有多大关系的企业真正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我国才会有成为世界科技创新大国的可能性,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