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为创业者服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专访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
作者:贺春禄 发表时间:2019年06月13日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如今的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以下简称海淀创业园)已经拥有三大孵化基地,构建了“一个中心、三个平台、六方面服务”的完整的创业生态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各级政府及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与认可。

 

  2000年江泽民总书记到海淀创业园视察,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接见了海淀创业园优秀毕业企业的创办人。近年来,海淀创业园先后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高新区先进孵化机构、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二十周年先进服务机构;获得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国家外专局授予的“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批示范建设试点单位”称号;被人社部认定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被北京市科委列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认定为首批“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试点单位;荣获荷兰科学联盟颁发的“最佳社会投资收益奖”等。

  如今,海淀创业园在孵化事业上又将开始新的探索,打造高端孵化器,深化精品孵化服务,建设世界一流孵化器,成为了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与同事们继续奋斗的目标。这里就像海归创业者筑梦的天堂,每天都演绎着精彩的创业故事,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美丽梦想。

  打造“没有围墙的孵化器”

  三十年前,赵新良从1000多位应聘者当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当时的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工作。

  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赵新良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初创机构与他向往改革开放的初心密不可分。“1978年我考上了大学,那一年也正是改革开放元年,可以说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一道成长的。当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招聘信息时,我已经大学毕业进入一家科研单位工作。但一直以来,我对改革开放前沿如深圳特区等地非常向往,因此看到这则招聘信息内心特别激动,当下就决定去应聘并最终如愿以偿。”

  成立于1997年10月的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是北京首家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所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07年10月,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成为国家人事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单位——中国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2011年赵新良出任了该创业园的主任。

  目前,除了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内的600多家企业外,创业园还在外地开设了十几家分园,并且已成功吸引入驻逾300家企业。

  “2011年时,海淀创业园内只有200多家注册企业,从数量上看,现在我们服务的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同时我们还努力为全社会的非注册在园企业也提供了一些服务,比如去年10月26日就一次性为68家企业免费在北京四板市场挂牌,今年1月17日又为32家进驻四板市场的企业举行了集体挂牌仪式。”赵新良说。

  始终坚持不断创新的海淀创业园,也在不断更新服务深度、内容模式。打破原本的服务壁垒,敞开大门,让园区优质、专业创新创业孵化资源服务更多的企业,是赵新良始终坚持的方向。他告诉记者,为企业提供培训、融资、产业对接等等,都是创业园的服务范围,“我们打造的是‘没有围墙的孵化器’,如今园区自身投资建设的智能硬件公共平台、生物医药公共平台等一些实验室几乎已经免费开放给企业使用”。

  据悉,海淀创业园自成立以来累计吸引来自欧洲、美国、澳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累计孵化企业超2000家,孵化、培育上市企业20家,吸引、培养国构家级专家人才40余人,省市级专家专家人才80余人。

  赵新良说:“建优质孵化资源体系,不受空间限制,服务到更多的创新企业、推动人才发展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提供全方位的细致服务

  随着园区企业数量与质量的不断上升,海淀创业园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赵新良说:“过去园区项目少,质量相对也不高,自然对投资机构没有什么吸引力。但现在主动向我们抛出橄榄枝的投资机构非常多,平均每年都有100多个项目可能拿到高达十几亿元的风险投资。2018年虽然被业内视为资本寒冬,但是投资的金额不减反升,园区企业总计吸引超过30亿元的资金。”

  目前,海淀创业园已经衍生出一大批的好企业、好项目,尤其涌现出许多有原始创新能力、核心技术的创新项目与企业,如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专门从事双足大仿人机器人研发及推广的科技公司,曾荣获中国工信部“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奖”,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目前,该企业重点研发一种大型双足大仿人机器人“运动脑”已完成三代机器人的研发,实现了ART机器人直立行走、上下台阶等动作,有望替代人力从事一些高危工作。

  赵新良回忆道,三年多前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刚入驻海淀创业园时,几乎是“一个人从零开始”。而类似的“一个人带着项目与技术”来到海淀创业园的留学人员创业者,数量绝不在少数。

  “园里的大部分项目都是从零开始的,作为园区管理者,我们会尽可能找机会与企业交流,了解他们的项目,并根据企业的状况给予必要的支持。”赵新良说。

  他表示,园区首先会给企业解决资金的问题,“大多数留学人员创业者都缺乏启动资金,我们会尽量争取政府资金给予支持,目前覆盖的范围比较广。比如发放给留学人员创立企业的开办费,2018年约占全北京企业全部开办费的20%。”

  此外,海淀创业园还有自己的种子投资基金,同时也会为企业尽量争取各方面的社会投资,并为通过评审与答辩的企业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办公空间。

  即便没有通过答辩的企业,也可以加入园区的“零门槛创业空间”。只要是创业项目,就可以得到一块免费空间用于办公研发,同样也可以获得相应的一些服务。

  赵新良说:“我们还会尽量帮企业解决‘人’的问题,比如为企业免费招聘、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以及解决企业员工住房问题、提供人才公租房等。位于海淀区温泉镇的‘创客小镇’就有2700多套创客公寓,海淀区补贴了一半的租金,可为园区创业企业员工解决住房问题。”

  没有功利目的的服务

  渡过了租房、招人以及各种前期创业的过程之后,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如何销售产品、推广技术以及实现技术升级。此时赵新良和海淀创业园便会为企业组织所在行业的交流会议、沙龙,参与者包括行业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投资机构,以及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等,让参会者充分了解创业园企业的产品和项目。

  赵新良说:“园区的工作宗旨是,只要对企业有利的事就做。我们尽量为企业多做一些有用的事,让服务更专业、更深入、更全面、更完善也更有效。”

  比如每个月园区企业评审会都邀请各家投资机构,他们的参与既可以为企业入园进行评审把关,同时可以了解新项目寻找投资机会。对投资机构与项目负责人而言,自然是一场双赢的见面会,因此参与者非常踊跃。

  赵新良和海淀创业园的同事们,如同这些留学人员创立企业的家长,“吃穿住行用”都为他们考虑周全。如果没有一种坚持长期在创业领域服务的理念,很难做到如此无微不至的服务。

  但这种长期细致的服务,有时候也会招来非议。赵新良告诉记者,社会上也有人质疑过他们服务的目的。“从单位性质来说,我们是政府的创业服务机构;从我们自身来看,我们团队也是坚持一切为了企业。只要对企业有用,我们就尽量去做,尽量为企业做更多的事情,但绝对不抱有任何功利目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赵新良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北京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的招牌愈发响亮,邀请他们去外地创办分园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赵新良说:“外地分园项目基本上都是当地主管部门邀请我们去。当地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也需要一些高精尖项目,而我们园区的高精尖项目则需要产业化并拓展市场,双方都需要寻找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外地开设分园也是多赢的好事。”

  对于海淀创业园而言,有这么多的优惠政策自然也会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对于已经培育和服务了一段时间但仍然发展有限的企业,海淀创业园也会要求他们搬离园区,再引进更有培育前途的企业。

  以海淀创业园的众创空间项目为例。2018年共引进了150个创业项目,这些项目可以获得一年多的培育时间,如果被认为有值得培养的前途与价值,园区会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机会,进行梯级培养。

  对于当前的创业热潮,赵新良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如果对创业项目有信心,也能看到机会,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干下去,肯定会有希望与转机。许多创业者可能前两个项目都不行,第三个就成功了。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前几年经济上会有困难,但是咬牙坚持下来后,产品慢慢有了市场与融资,就这样成功地起来了。”

  他表示,未来最看好具有核心技术的项目,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疗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等。“目前来看,商业模式创新大部分都是比拼烧钱。而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才能真正抓住市场需求的痛点,同时坚持在各方面聚合各种资源,增加自己的执行力,离成功也会越来越近。”

  赵新良强调,今后将以更加优质的服务,帮助和扶持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追梦人,让有想法、有勇气、敢创新的创业者都能在海淀创业园的这片沃土上,播下梦想的种子,筑起创业的暖巢。“海淀创业园将继续本着公益性孵化初心,最大程度地帮助初创企业节省成本,帮扶创业者成长。”

首页投稿广告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版权:《高科技与产业化》编辑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41800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编:100080

联系电话:(010)82626611-6618 传真:(010)82627674 联系邮箱:hitech@mail.las.ac.cn